“查出甲状腺微小癌(直径≤1 厘米),医生说不用切,定期观察就行,真的安全吗?” 不少患者拿到诊断结果后,会因 “癌” 字焦虑,又对 “不用治” 心存疑惑。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王琍琳医生指出,甲状腺微小癌并非都 “无需干预”,多数低风险微小癌可定期观察,但存在高危特征的微小癌,若不及时手术,可能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需警惕 “过度观察” 的风险。
甲状腺微小癌:“惰性” 不代表 “无害”
王琍琳医生解释,甲状腺微小癌中,约 80% 为乳头状癌,这类癌症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被称为 “惰性癌”,部分患者终身无明显进展,因此临床对低风险微小癌(如肿瘤位于甲状腺内部、无侵犯、无转移、无家族史)会建议 “主动监测”(每 6-12 个月做一次超声),而非立即手术。
但临床数据显示,仍有 10%-15% 的甲状腺微小癌存在 “侵袭性”。去年接诊的一位 35 岁患者,确诊 0.8 厘米的甲状腺微小癌,因未及时干预,1 年后复查发现肿瘤侵犯甲状腺外膜,且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虽经手术治疗,仍需后续放射性碘治疗。“微小癌的‘小’不代表‘安全’,是否需要治疗,关键看是否有高危特征。” 王琍琳医生强调。
这类微小癌,不手术可能扩散
王琍琳医生明确,若甲状腺微小癌存在以下 3 类高危特征,需尽快手术,否则扩散风险较高:
研究表明,存在上述高危特征的微小癌,5 年内淋巴结转移率可达 20%-30%,远处转移率(如肺转移)约 2%-5%,远超低风险微小癌。
微小癌患者:别陷入 “两种极端”
极端 1:盲目恐慌,要求 “一刀切”
部分患者确诊后过度焦虑,即使是低风险微小癌,也坚持手术。王琍琳医生提醒,手术可能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甲状旁腺(导致缺钙抽搐),低风险患者盲目手术反而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极端 2:忽视随访,错失干预时机
另一部分患者认为 “微小癌不用治”,长期不复查,直到出现症状才就医,此时可能已发生转移。建议低风险患者每 6 个月做一次甲状腺超声,监测结节大小、形态变化;高危患者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全身扫描。
王琍琳医生的核心建议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疗,关键在‘精准判断’。” 王琍琳医生强调,既不盲目手术,也不忽视高危信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方案,才能在保障健康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