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肝衰竭去世!医生多次强调:这5件事,再难也要做到
创始人
2025-08-22 18:10:41
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才五十岁,怎么就发展成肝衰竭了?”这是一个中年男子在病房里发出的疑问。他没有想到,平日里一些不在意的小习惯,竟然会一步步把肝脏推向无法挽回的境地。

这样的问题在医院并不少见,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时才追问缘由,而答案往往指向同样的几件事。

戒酒是必须强调的。很多人觉得酒是社交的润滑剂,少量无妨,还能助兴。但事实并非如此,酒精进入身体后,代谢主要依赖肝脏。长期饮酒,哪怕每天一杯,也会增加肝细胞的损伤。

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能引起炎症反应和脂肪堆积的,是酒精代谢产生的副产物乙醛。有人认为啤酒度数低,比烈酒安全,但实际上,任何形式的酒精都会在肝脏代谢,没有所谓的安全阈值。

长期饮酒的人,哪怕没有立刻出现症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肝硬化和肝衰竭的风险。

一个独特的观点在于,酒精伤害肝脏的同时,还会改变肠道菌群,增加毒素进入血液的几率,进一步加重肝负担。

换句话说,酒对肝脏的伤害并不是单一路径,而是多重叠加。戒酒,不是为了眼前的清醒,而是为了避免未来的坍塌。

乱吃药和保健品,是另一条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很多人习惯有点不舒服就自己买药,或者把保健品当成日常必需品,殊不知这些东西在肝脏里同样需要代谢。

药物成分经过肝脏解毒,会消耗大量酶系统,增加负担。而保健品往往成分复杂,标注的功效缺乏科学支撑,部分还可能含有隐匿成分。

长时间叠加下来,肝脏就像不断加班的工厂,最终失去修复能力。有些人觉得西药伤肝,中药更温和,但很多未经验证的中药同样可能带来毒性,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时。

一个不常被提到的角度是,乱吃保健品会掩盖病情。因为人们觉得自己在“补养”,反而忽视了真正的检查和治疗,等发现肝损伤时往往已经晚了。

真正健康的做法,是不随意把肝脏当成实验品,只有明确指征、明确剂量的药物,才是安全的。

饮食结构与肝脏之间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高脂饮食和肥胖,是现代人绕不开的问题。脂肪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脂肪,会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或许没有明显症状,但发展到中重度时,肝细胞逐渐坏死,炎症扩散,严重时可演变为肝硬化和肝衰竭。肥胖本身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使得脂肪更容易沉积在肝脏。

很多人觉得体重只是外观问题,实际上,肥胖是一种长期的炎症状态,肝脏几乎每天都在和代谢负担作斗争。研究数据显示,肥胖人群发生严重肝病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数倍。

这意味着,饮食过量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血糖血脂异常,更是肝脏被一步步拖垮。避免高脂饮食,并不是要极端节食,而是要减少油炸、甜食、重口味,增加蔬菜、粗粮,让肝脏有喘息的机会。

病毒性肝炎的忽视,是导致严重肝病的另一条路径。很多人感染乙肝丙肝后,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掉以轻心。

然而,这些病毒在肝脏中长期复制,会不断对肝细胞造成破坏,最终导致纤维化的形成。没有规律检查和治疗的人,往往在几十年后才发现问题,而那时肝脏已经进入硬化或衰竭阶段。

现代医学对乙肝、丙肝都有明确的干预手段,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情进展风险。然而,部分人因为对偏方深信不疑或排斥正规治疗,导致错失了最佳时机。

忽视病毒性肝炎,不仅是对疾病本身的轻视,更是对身体长期消耗的漠视。

有必要指出的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如果合并饮酒或肥胖,肝衰竭风险会大幅增加。这种“叠加伤害”往往加速病情恶化,使得原本可控的疾病变得难以逆转。

熬夜和过度劳累,看似与肝脏没太大关系,其实关系紧密。肝脏的修复多在夜间进行,长期缺乏充足睡眠,会让修复功能下降。熬夜时交感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和代谢紊乱,加重肝细胞负担。

过度劳累同样会耗尽能量储备,身体优先保障其他重要器官,肝脏得不到足够供养。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扛得住,但肝脏的代偿能力强,往往等出现黄疸、腹水等表现时,已经到了晚期。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熬夜和劳累会增加自由基的生成,加快肝细胞老化,长期下来就像不断磨损机器,却从不给它保养。保持规律作息,不仅是对精神状态的调整,更是让肝脏有机会自我修复。

酒精、药物、肥胖、病毒、熬夜,几乎每一项单独存在都能造成伤害,而当几项叠加时,风险就成倍增加。

那些能够避免走向终点的人,往往是在生活里反复自律,不给肝脏增加多余的负担。人们常常误解,以为肝脏强大,可以承受很多,其实正是这种误解,让不少人忽视了日常的危机。

肝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再生能力,只要没有进入不可逆的阶段,改善生活方式都能带来修复机会。

戒酒、合理用药、控制饮食、规范治疗、规律作息,这些改变看似困难,却是让肝脏重新获得新生的唯一机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肝衰竭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刘楚怡;巩静中西医结合研究2025-08-20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以AI为刃,蚂蚁集团向“保健品... 2025年8月18日,蚂蚁集团官方发布文章《是时候向假医疗广告宣战了!》,宣布旗下AI健康应用AQ推...
母乳喂养会导致乳房下垂?很多人... 正确答案:母乳喂养不会导致乳房下垂。 地心引力才是导致乳房下垂的一大元凶。比如怀孕期间,乳房会在雌激...
暴肌独角兽韧性吃全麦棒:低糖低... 凭借低糖、低卡、强饱腹的核心优势,全麦类产品早已成为健身减脂人群的饮食首选,其在满足身体营养需求的同...
75岁男子为何能逃过遗传性阿尔... 75岁男子为何能逃过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高温环境或成保护伞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明明带着高风险基因,...
原创 最... 北京时间8月21日,凯尔特人的首发中锋艾尔-霍福德正式宣布加盟金州勇士。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获得了一份...
武汉科技大学音乐心理朋辈辅导惠... 近日,由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开展的八周音乐心理朋辈辅导活动落下帷幕。在...
出伏后,碰见这3种菜,多贵都值... “立秋不算秋,出伏才是秋。”出伏之后,暑热逐渐退去,早晚温差变大,人体脾胃容易受到“秋燥”和“暑湿”...
名医加盟 | 全科医学科:王志... 王志翊 全科健康中心副主任 全科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周四上午 王志翊,医学双博...
人到中年,最抗衰老的4种运动! 中年通常是指40岁到65岁之间。 人到中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会逐渐下降。比如皮肤开始出现皱纹,肌...
越来越多的人肝衰竭去世!医生多...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终于懂了!彗星或是地球水源的关... 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上的水究竟从哪里来?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追寻答案,而最新的研究让这...
【汤医科普】处暑养生全攻略:润... 处 SUMMER 暑 2026 CHUSHU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
重磅!正部级王莉霞被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8月22日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
带状疱疹都是咋来的,调查发现:...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狐大医 | 61岁患者脑动脉瘤...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 编辑 | 原野 61岁的女性患者突然头痛欲裂...
医生调查1800例抑郁症患者,...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德馨于心·技精于勤|武汉普瑞眼... 金秋八月,杏林满溢芬芳。为致敬全院医师的辛勤奉献,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近日,武汉普...
就医帮 | 开着“小汽车”进手...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成立于...
A股,涨到你头晕目眩!原因找到... 每经记者|肖芮冬 每经编辑|赵云 8月22日,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站上3800点,科创50涨超8...
原创 它... 每次路过菜市场看到绿油油的茼蒿,总忍不住要抓两把。这菜啊,长得像野草却是个宝,老辈人叫它"皇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