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成立于1983年,是集麻醉门诊、病房手术室、日间手术中心、镇静镇痛中心于一体的临床科室,每年承担着2万余例手术麻醉任务。是中国医师协会首批认定的小儿麻醉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小儿麻醉培训基地、北京医院麻醉科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基地、中华护理学会手术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这里的27名麻醉医师、13名麻醉护士和34名手术室护士,始终秉持“慈爱、严谨、求实、创新”的所训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医疗细节,用专业与温情为患儿撑起一片无痛、无虞的医疗天空。
从 “解除疼痛” 到 “守护心灵”,让医疗有温度
“孩子做手术不害怕、不疼痛,父母才能真正安心。”麻醉科主任潘守东说:“这是无数患儿家长的心声,也是麻醉科四十余年的目标和坚守。”
早在1989年,科室就开启了小儿术后镇痛的探索之路,麻醉科原主任刘君文在《北京医学》发表的《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术后止痛的临床观察》,是国内小儿术后镇痛领域的早期文献之一。2002年,麻醉科原主任马旭波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发表的《静脉持续输注不同剂量曲马多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是国内最早开展小儿静脉持续输注镇痛的研究文献之一。2019年,麻醉科张弦、潘守东在《中国医刊》发表《父母控制与持续输注镇痛用于学龄前儿童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通过父母控制镇痛的模式,解决了学龄前儿童对术后镇痛药物需求量存在差异的难题。
如今,科室普遍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非甾体类药和自控镇痛联合使用的多模式术后镇痛策略,使手术患儿能在术后获得良好镇痛,“没有疼痛” 已成为患儿出手术室的硬性标准。
不仅要解除身体的疼痛,更要抚平心灵的焦虑。针对儿童术前普遍存在的分离焦虑,科室从2010年起开展抗焦虑术前用药研究,探索出一套“术前访视+家长陪同+趣味安抚+药物辅助”的综合方案:术前1天,医护人员到病房访视,与患儿建立信任;手术当天,麻醉等候区里,家长全程陪同,卡通车、平板电脑、有声伴读设备让孩子忘却紧张;对仍有抵触的患儿,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焦虑药物,帮助他们平稳与家长分离。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患儿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更减少了尿床、睡眠障碍等术后行为改变的风险,让手术不再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舒适化医疗全覆盖,让诊疗变轻松
“以前带孩子做核磁共振,得提前一天‘熬’着不让睡,检查时还得强行按住,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我们看着都心疼。”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儿科诊疗中的普遍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麻醉科从2018年起开设麻醉门诊,2019 年成立门诊镇静镇痛中心,将舒适化医疗延伸至手术室外的每一个诊疗场景。
如今,从无痛胃肠镜、CT镇静,到超声引导下穿刺、骨折复位镇静,麻醉科为门诊患儿提供全方位的镇静镇痛服务。家长可以在麻醉门诊与医师充分沟通,解除对麻醉的顾虑;患儿则能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各项检查,无需再经历睡眠剥夺或强行束缚的痛苦。随着核磁共振室专用麻醉设备的到位,未来更多孩子将享受到“睡一觉就完成检查”的轻松体验。
日间手术新模式,让就医更暖心
“早上入院手术,下午就能回家,孩子少遭罪,我们也不耽误工作。” 日间手术中心的成立,让无数家庭感受到了便利。针对30%适合开展日间手术的短小手术,麻醉科于2019年5月建成日间手术中心,设置10张独立床位,配备完善的监护设备,实现“预约-手术-康复”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术前护士会为孩子涂抹局麻药软膏,消除静脉穿刺的疼痛;孩子可以坐着“小汽车”开进手术室,或是通过智能伴读设备阅读绘本;术后,患儿在二级恢复室由家长全程陪同,清醒后第一眼就能看到熟悉的身影。截至2025年7月,中心已累计安全开展日间手术2万余例。多年来每逢暑期,中心都开展暑期周末手术,在应对暑期就诊高峰的同时,也让孩子“离家时间更短,安全感更足”。
创新举措暖人心,人文底色更鲜明
走进麻醉科的手术等候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1岁半的苗苗坐着小蓝车,听着儿歌“开”进手术间;4岁的浩浩捧着平板电脑,在游戏中轻松完成术前准备;家长与孩子围坐在一起,通过“童心悦坊”智能伴读设备,享受温馨的亲子阅读时光……
这些创新举措,正是科室人文建设的生动注脚。“小汽车进手术室” 项目让 1-4 岁儿童在好奇与探索中减轻焦虑;平板电脑的投放,其缓解围术期焦虑的效果堪比抗焦虑药物;与志愿者服务部合作的 “童心悦坊”,则用故事与陪伴为孩子筑起心理防线。如今,“无痛手术、无哭声手术、无焦虑快乐手术” 的理念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从术后镇痛的早期探索到舒适化医疗的全面覆盖,从日间手术的模式创新到人文举措的细节落地,麻醉科用四十余载坚守证明:最好的医疗,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温暖的底色。未来,随着“儿童主题乐园”等项目的推进,这里将继续以患儿需求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医疗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让人文之光照亮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