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起,天地阳气收敛,人体气血亦随之趋向于内。此时,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最需温和濡养;肾为先天之本,亦需能量封藏,为寒冬打好根基。小小一颗栗子,恰恰是此时大自然赐予的"双补妙品"。
脾肾双补,千金难买的秋日恩物
中医眼中,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肾二经,一身兼具健脾养胃、补肾强筋之效。
补脾养胃:其甘温之性最能滋养脾胃之气,对于深秋常见的脾虚倦怠、食欲不振,乃至因脾虚所致的慢性泄泻,栗子都堪称"天然补药"。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温和提供能量,助脾胃恢复健运之力。
补肾强筋: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便指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也明确记载:"栗治肾虚,腰脚无力,能通肾益气。"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栗子入肾经,温煦肾阳,强壮腰膝,尤其适合中老年人腰膝酸软、腿脚乏力,或小儿肾气未充之需。
药王孙思邈曾精辟总结:"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生食治腰脚不遂。"
秋栗飘香,家常餐桌上的养生智慧
栗子绝不止于街边那捧热乎乎的糖炒风味,它更是家庭餐桌上的百变养生高手:
生熟皆宜,功效微殊:孙思邈提示我们,若侧重补肾气、强腰脚,可于晨起或两餐之间细嚼慢咽几颗生栗子,缓缓咽下津液。若为健脾养胃、厚肠止泻,则熟食为佳,蒸、煮、炖、焖皆宜,更易消化吸收。
家常栗香食谱:
元气栗子焖饭:大米淘净,与去壳生栗仁、几粒去核红枣一同入锅,加适量水(比平时煮饭略多一点),滴几滴香油或放一小块猪油,正常煮饭程序即可。饭熟栗香满屋,健脾补肾,老少咸宜。
温养栗子炖鸡汤:老母鸡或乌鸡焯水,与生姜数片、去壳栗仁一同入砂锅,加水足量,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5-2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汤鲜味美,温补脾肾,尤其适合体虚畏寒、气血不足者秋冬进补。
囤栗小贴士与温馨叮咛
囤得巧:挑选个头饱满、外壳深褐有光泽、摇晃无声响的栗子。置于阴凉通风处存放,避免潮湿闷热。
吃得妙:
栗子虽好,但生食不易消化,熟食亦含较多淀粉,每次食用10-15颗(约50克生重)为佳,切忌贪多,以免滞气腹胀。细嚼慢咽是关键。
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及糖尿病患者,应酌情减量或遵医嘱。
栗子性温,体内有实热、湿热(如舌苔黄厚腻、口苦咽干、便秘)者暂时不宜多吃。
菜市场里几块钱就能买上一斤的秋栗,却默默蕴藏了滋补先天与后天的双重力量。它不张扬,却足够温暖;它不昂贵,却饱含大地秋实的深情。
趁这深秋栗子正当时,遇见它,不妨也学学那些精明的老人家,大方地买上几斤。无论是清晨细嚼几粒生栗,还是煮一锅暖心的栗子鸡汤,都是对疲惫身体最深沉的抚慰。将这份自然的馈赠端上自家的餐桌,让平凡日子,也能在栗香氤氲中滋长出抵御寒冬的底气。
秋深栗正香,补养正当时。这个人人吃得起的"脾肾之果",你准备买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