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化妆品中添加富勒烯已不仅是智商税的问题。但凡使用富勒烯成分的化妆品,无论是概念性添加还是主打成分,该品牌在我心中的形象都会大打折扣。
首先,富勒烯属于大分子结构,无论是C60还是C70,其分子量都远超我们认知的500道尔顿吸收阈值。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关于富勒烯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其次,目前几乎没有富勒烯的体内研究模型。因此,即使富勒烯被皮肤组织吸收,其代谢过程及所谓的抗氧化作用也缺乏数据支持。仅有的几项体外实验显示其抗氧化能力是VC的172倍或210倍。
我一直对这个倍数存疑,因为缺乏相应的实验数据,难以理解为何能得出如此精确的倍数。直到前几日工作中看到一篇论文提及氮的电子进攻钯催化剂的瞬间,方才明白其中原理。
虽然过程略显复杂,但本质上只需运用高中化学知识即可解释。具体而言,富勒烯的分子式值得关注:60或70个碳原子通过σ键环环相扣,形成笼状结构。
以C70为例,理想状态下70个碳原子各含3个σ键,仅从分子式来看就存在210个可能的还原/抗氧化反应位点。
因此,3721宣称富勒烯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210倍。想到这里,我不禁对提出这一数据的人感到钦佩。
原来这一数值并非通过实验得出,而是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推导而来。我认为这种仅依据分子式、不考虑透皮吸收率、生物相容性及代谢途径的功效宣传应当立即停止。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下次可以尝试在实验室中将10个富勒烯分子聚合在一起,然后宣称这种成分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2100倍。你们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