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顺节气、焕活力
1. 春夏节气特点
春夏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生长”之气——春季疏泄肝气以助“生”,夏季清补脾胃以助“长”,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
春季:疏肝解郁,防风邪。“春三月,此谓发陈”,立春、惊蛰之后,万物复苏,人体肝气也随之升发。若肝气郁结,易出现烦躁、失眠等问题。在中医五行中,春属木,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符合春季万物复苏的自然现象,同时木与肝脏相对应,因此春季是养护肝脏,调养肝血的好季节。
夏季:清热祛湿,护脾胃。小满至大暑,高温多雨,人体易受“湿邪”侵扰,出现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夏属火,火具有温暖、上升的特性,与夏季炎热、万物生长旺盛的自然现象相吻合,同时火与心脏相对应,因此夏季是养心护心的季节。
2. 春夏养阳的生活习惯
首先,固护阳气要穿脱有度。春夏季,天气由寒变暖,由暖变暑,气温逐渐升高。室外热风习习,体感温度高,室内却还是寒气凌人。此时不能突然减少衣物,所谓“捂三月”,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一冷一热,骤冷骤热而患病。另外随着紫外线的增强,也要注意防晒,穿戴遮阳帽和防晒衣物,切忌汗后穿湿衣服。穿脱有度,固护体内阳气。
其次,养护肝心要调养精神。春季在五脏中对应肝脏,肝喜条达舒畅,恶抑郁烦闷,所以要保持精神的愉悦舒畅,心胸开阔,避免生闷气焦虑、暴躁易怒。夏季则要“无厌于日”,不因为炎热而愤懑不平,怏怏不乐,心烦易怒。因此在春夏交接之际,可以像《黄帝内经》中所言披散头发,在户外庭院内散步,做一些拉伸运动,适度运动固摄阳气,晚睡早起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
除此之外,春夏要祛除湿邪。六淫之气中的暑邪、湿邪和火邪在谷雨后开始侵袭人体,耗津伤阴,尤其是湿邪。谷雨过后,降水量开始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越来越大,容易使人胃口差,身体困重,各类风湿性疾病、湿疹、过敏反应高发,这时可以通过佩戴祛湿避暑的香囊来预防各种邪秽,中药煮水泡脚来驱邪外出,引热向下等等。
3. 春夏养阳小妙招
春夏季节是养肝的好时机,要注意清淡饮食、低脂低盐饮食,可以服用莲子、百合、柏子仁、酸枣仁等食物养心安神,清新解郁。也可以选取药食同源的枸杞、菊花、薄荷等制作代茶饮,滋补肝肾、养肝疏肝明目,缓解春季由于肝阴不足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头晕目眩等状况。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可能会出现口苦、口干、口舌生疮、喉咙疼痛等“上火”的迹象,此时可泡些金银花茶、石斛茶饮用,也可将绿豆、莲子、扁豆、百合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食用,可起到健胃、祛暑之效。
泡“解郁茶”(疏肝解郁防春困):取玫瑰花3g、陈皮2g,用80℃热水冲泡,午后饮用能缓解工作疲劳。
煮“三豆饮”(清热祛湿防暑热):赤小豆、绿豆、黑豆各适量,加水煮30分钟后代茶饮,预防暑热引发的痱子和口干。
做“防风香囊”(驱邪提神避流感):将苍术、艾叶、薄荷研磨后装入布包,挂在办公室或车内,既能提神,又能减少春季流感传播风险。
防“空调病”(温胃祛湿除寒邪):将藿香、佩兰打成粉末,用透气纱布包好敷在肚脐上,可缓解空调房内的头痛、鼻塞。
秋冬养阴——固精气、藏阳气
1. 秋冬节气特点
秋冬养生的核心是“收与藏”——秋季收敛肺气防燥,冬季滋养肾阳储能,为来年生机蓄力。
秋季:滋阴润燥,防燥邪。“秋三月,此谓容平”,立秋至霜降期间,气候渐凉,空气干燥,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干咳少痰等症状。在中医五行中,秋属金,金具有收敛、清肃的特性,符合秋季万物收敛成熟的自然现象,同时金与肺脏相对应,因此秋季是滋养肺阴,保护肺脏的黄金时期。
冬季:温肾固精,防寒邪。“冬三月,此谓闭藏”,立冬到大寒期间,天寒地冻,阳气潜藏,人体易受“寒邪”侵扰,出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精神倦怠等症状。冬属水,水具有寒凉、滋润、闭藏的特性,与冬季万物蛰伏蓄能的自然现象相吻合,同时水与肾脏相对应,因此冬季是温补肾脏,固摄精气的季节。
2. 秋冬养阴的生活习惯
首先,敛藏阳气要保暖有节,此时需遵循“秋冻春捂”的原则,不要过早穿厚重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凉以增强抗寒能力,但要避开露脐、露脚踝等易受寒部位;冬季则需“避寒就温”,重点护住腰腹、背部和足部,穿保暖透气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同时注意室内外温差,进出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寒邪侵袭,敛藏体内阳气。
其次,滋养肺肾要调摄情志。秋季在五脏中对应肺脏,肺主肃降,喜清润恶燥扰,过度悲秋、思虑会耗伤肺阴。可多参与户外活动感受秋日景致,疏泄负面情绪。冬季对应肾脏,肾主封藏,要“使志若伏若匿”,减少精神消耗,避免过度操劳或情绪大起大落。可在阳光充足时到户外晒背、散步,做太极、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收敛心神以固护阴精。
除此之外,秋冬要防润燥邪。秋季燥邪易伤肺津,可通过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避免过度用嗓等缓解;饮食少辛辣、多滋润,减少燥邪侵袭。冬季寒邪与燥邪并存,易伤肾阳和津液。除了保暖,可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避免寒从口入;睡前用温热水泡脚(加生姜、艾叶)驱寒暖身,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暖气过足的干燥环境此时可通过饮用润肺生津的秋梨汤、银耳羹缓解秋燥,冬季则用生姜、艾叶煮水泡脚驱寒暖身,室内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同时减少生冷寒凉食物摄入,通过食疗和外护结合防润燥邪。
3. 秋冬养阴小妙招
自制“秋梨膏”(润肺止咳防秋燥):取新鲜梨500g、川贝5g、蜂蜜适量,梨榨汁后与川贝同煮,收汁后加蜂蜜调味,每天一勺冲水喝,缓解秋季干咳。
戴“润肺口罩贴”(防燥护鼻通肺气):在口罩内侧滴1-2滴薄荷、冰片混合液,既能提神,又能减轻雾霾或干燥导致的咽喉不适。
用“暖足粉”(驱寒助眠温肾阳):艾叶、花椒各10g打成粉末,装入透气小袋,睡前放入袜子中穿10分钟,驱寒助眠。
做“补肾能量球”:黑芝麻、核桃各200g,磨成粉后加蜂蜜揉成小球,每天吃2颗,替代高糖零食补能量。
秋冬养阴的核心是“顺时而为”,通过保暖、调神、防邪、食疗的结合,让身体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药剂科
初级中药师
翟艳鑫
北京小汤山医院初级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参与多项市局级课题研究、专利及论文发表,发表核心论文一篇,核心科普一篇。
作者简介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陈尚岳
北京小汤山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中药师(通科方向)、执业中药师。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药骨干人才优秀学员”,2022年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培育计划“科普达人”。兼任多项社会职务,擅长中药炮制、鉴别、临床指导及科普宣教。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