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立秋,人还在穿短袖,病毒已经悄悄换季了。表面凉风习习,背地里却是感冒高发期的前奏。你以为是“秋老虎”在折腾,实则感冒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拿你一身汗和一鼻涕开刀。
那天门诊来了个大姐,嗓子哑得像收音机坏了音,眼角还挂着点鼻涕泡,说是昨天被风一吹,今早就感冒了。
我一问她吃了啥药,她掏出一口袋:感冒灵、板蓝根、银翘片、抗生素、止咳糖浆……我差点没笑出声,这哪是治病,这是“感冒全家桶”,啥都来点,怕是病毒都被她吓跑了。
感冒不是洪水猛兽,但乱吃药却能把小病吃成大病。有些人一打个喷嚏就觉得天要塌了,药片含一个,冲剂泡一包,抗生素来一管,吃得比三餐还准时,结果病没好,胃先废了。
我小时候感冒,奶奶给我熬姜汤,喝完出一身汗,第二天就轻松了。现在倒好,孩子一感冒,家长恨不得全家总动员,西药中药齐上阵,连退烧贴都贴得跟脸基尼一样,结果喝多了拉肚子,烧没退,倒多了个事。
立秋的感冒,跟夏天的不同,它是冷热交替下的“秋季限定款”。早晚清凉,白天还热,身体就像一锅“阴阳汤”,一会儿出汗一会儿发冷,免疫系统一着急,病毒说来就来,感冒就这么钻了空子。
秋天感冒最多的是“伤风型”,症状像个小偷,轻手轻脚但偷得干净。头痛、流涕、打喷嚏,一连串操作像是上演“鼻腔舞剧”。这时候你要是乱投医,那就是请了个导演,把轻喜剧拍成悲情片。
有人感冒一来就抓紧吃抗生素,我劝你别急着开炮。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惹的祸,抗生素杀的是细菌,不仅帮不上忙,还会搅局,肠道菌群一乱,免疫力更低,反倒让病毒趁虚而入。
我碰到一个大学生,感冒三天,吃了六种药,结果拉肚子拉进了急诊。他苦着脸问我:“是不是药不对症?”我说:“你这是药打了内战,敌人没死,自己人先倒了。”这下他算彻底明白了,感冒药不是越多越灵。
科学用药的重点,不是“吃了就好”,而是“对症吃对”。比如你是流清涕、打喷嚏,就考虑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如果嗓子疼、咳嗽、痰多,那要看有没有细菌感染的迹象,实在不确定,就别自己下判断。
很多人感冒了就直接去药店买一堆,连说明书都懒得看,仿佛感冒药都长一个样。其实感冒药成分各异,有些含解热镇痛、有些抗过敏、有些收缩血管,一不留神就容易重复用药,结果对肝肾是双重考验。
我还遇到个小伙子,吃了两种感冒药,结果嗜睡得像被催眠,差点在地铁里睡过站。我一查,他吃的两种药都含扑尔敏,镇静作用叠加,谁吃谁困。你说这不是拿药当安眠药了吗?
立秋感冒看似小事,其实是人体免疫力的“试金石”。秋风一起,空调一开,冷饮一口,半夜踢被子,一不小心感冒就找上门了。这时候你要是先稳住,喝点温水,休息好,再配合适当用药,多数三五天就能好。
很多老人感冒不重,但咳嗽一拖就是一两个月,最后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这不是病重,而是没及时对症。秋天干燥,气道敏感,这时候咳嗽不是感冒本身,而是“余毒未清”,一味抗病毒就等于抓错重点。
有些人怕麻烦,干脆一瓶感冒药从头吃到尾,吃十天八天都不换。其实感冒药并不是用来“长期持久战”的,它只管缓解症状,不解决根本,真正的主角还是你自己的免疫力。
还见过一位阿姨,感冒发烧怕影响工作,吃了退烧药硬扛着去上班,结果晕倒在地铁口。这不是敬业,是拿命赌效率。感冒发烧时,身体最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你去拼命。
很多人秋天爱吃火锅、喝冰饮,嘴上说怕感冒,手上却在作妖。你说你怕凉,结果一边吹空调一边喝奶茶;你说你怕病,结果一边生病一边熬夜。这种“嘴上怕死,行为作死”的方式,病毒都觉得你太配合了。
说到底,立秋的感冒不是病来得猛,而是你给了它机会。穿得太少,吃得太凉,穿得太少,,再加上乱吃药,感冒就像被你请进门的一样,住得舒舒服服,还赖着不走。
科学用药,不是“多吃点药保险”,而是“少吃点药准点”。你要是啥都往下塞,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身体搞成“药罐子”,最后感冒成了“药物中毒”的序章,得不偿失。
感冒这事,治得快慢没人比得过身体自己。你用对药,它就少折腾;你乱来一通,它就陪你“闹腾”。与其吃错药,不如静下心,观察清楚、对症下药,三分靠药,七分靠你别添乱。
一个感冒吃三种药不如一次搞清楚,吃一种准的。科学用药不是玄学,是常识,是你对身体负责的态度,也是对未来少点后悔的底气。
参考文献:
1. 《常见病毒性感冒的药物治疗指南》中国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
2. 《实用内科学》第十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