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肝癌发病率悄然攀升,高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悄无声息地加重肝脏负担。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正一步步推开肝癌的大门。肝脏,这位默默无闻的“老工匠”,日夜辛劳地代谢毒素、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却从不抱怨。然而,不健康的饮食、紊乱的作息、嗜酒的习惯以及长期紧绷的情绪,都可能导致它“罢工”。
与其寄希望于神药,不如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钟南山院士曾强调的六件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医学依据之上。尤其在酷暑高温下,这些行为将进一步加剧肝脏负担,甚至诱发病变。
首先,暴饮暴食是夏日里常见的“伤肝”行为。许多人因高温食欲不振,待到夜凉才痛快地享用烧烤、啤酒,殊不知,这对于肝脏而言,无异于“地狱挑战”。高脂、高盐、高温加工的食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其次,大量饮酒也是高危因素之一。夏季聚会增多,饮酒过量的情况也随之增多,而酒精的代谢主要依靠肝脏完成。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很多人误以为啤酒度数低,少量饮用无妨,但实际上,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并非完全取决于酒精浓度,总量和饮酒频率才是关键。
熬夜是现代人的普遍通病,尤其在夏季凉爽的夜晚,许多人沉迷于追剧、游戏,直至凌晨才就寝。殊不知,肝脏的代谢高峰期在凌晨1点到3点之间,此时若未能休息,肝细胞无法得到修复,长此以往,隐患便悄然埋下。
此外,情绪波动也是肝癌的“帮凶”。中医有云“怒伤肝”,西医角度也能解释:长期焦虑、愤怒、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能力。职场压力大、家庭矛盾多的人群,更需警惕“心理伤肝”。
室内空气不流通同样不容忽视,尤其厨房油烟重、霉味大的环境。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食物中,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可能被人体吸入,悄然损伤肝细胞。夏季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霉变的环境至关重要。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乱服保健品。许多人认为“养肝护肝”的保健品多多益善,殊不知,这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长期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轻则转氨酶升高,重则肝功能衰竭。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肝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尤其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群体。其发病原因不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许多人自幼感染,但因缺乏症状而未引起重视。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体内,会导致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肝癌。尤其在免疫力下降、熬夜疲劳、饮酒过度等刺激下,病情进展会加快。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肝功能和B超检查,做到早筛查、早干预。
肥胖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因素。肥胖、高血脂、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会增加肝癌的风险。脂肪在肝脏堆积,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这类人群即使不饮酒,也不能掉以轻心。
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护肝”的误区,例如相信某种食物或饮品可以“排毒”。人体的排毒机制是复杂的、自我调节的,并不需要额外“排毒”。过度迷信某种食物或饮品,反而可能忽略真正的危险因素。
适当的饮食调理、良好心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对肝脏健康确有益处。例如,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深绿色叶菜,有助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坚持每周三次以上的快走或慢跑,也能改善肝脏脂代谢,降低脂肪肝风险。夏季更应注意饮水卫生,避免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农村地区或自备井水家庭,水质不佳时可能含有重金属或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也是肝癌的潜在诱因之一。烧开的水虽然能杀菌,但不能去除所有化学污染物,最好使用正规净水设备。
长期压抑和焦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肝脏功能。学会情绪管理、适度放松、保持社交活动,都是“养肝”的好方法。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宁可打牌,也别做那六件事。”这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逻辑。
受文化影响,中国人习惯“忍”,无论是胃痛、疲劳、黄疸还是情绪问题,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然而,肝脏问题往往“扛”不过去,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是中晚期。肝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才是关键。
夏季高温不仅考验心肺,更是肝脏的“压力期”。改变一个坏习惯也许不难,难的是坚持。但只要意识到“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去抢救”,就已经迈出了守护肝脏的第一步。
健康声明:以上症状均为肝脏疾病的可能表现,但亦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切勿自行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涛,李小林,王俊.肝癌的分子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1,(13).
[2]王磊,张文.中国肝癌发病特点及其早期防控策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5).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