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血压患者觉得只要按时吃降压药、血压数值正常就没事了,可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不适还是反复出现。中医内科认为,高血压属“眩晕”“头痛”范畴,需根据“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等不同证型调理,才能改善症状、稳定血压。
一、辨证识型:两种常见证型的表现
1.肝阳上亢型
典型症状:头晕头胀,像头顶有股气往上冲,面红目赤,容易发火,失眠多梦,口苦口干,血压随情绪波动明显,多见于压力大的中青年人。
成因:长期精神紧张、熬夜让肝气郁结、升发过旺,好比“炉火太旺”,灼伤阴液,引发血压升高。
2.痰湿壅盛型
典型症状:头晕昏沉,像头上裹着湿毛巾,身体沉重乏力,胸闷腹胀,吃不下东西,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腻,常见于肥胖、爱吃油腻的人。
成因:饮食不节制使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在体内堆积,如同“浊水阻碍头部”,导致血压升高。
二、对症调理:食疗与穴位按摩结合
(一)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1. 食疗方:菊花枸杞决明茶
材料:杭白菊10g、枸杞15g、炒决明子10g
用法:用开水冲泡当茶喝,每天1剂,可反复加水。
功效:菊花能平肝明目,枸杞可滋阴补肾,决明子能清肝降压,适合头晕头胀、烦躁失眠的人。
2.穴位按摩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用拇指按揉,每次3分钟,有酸胀感就行,能疏肝降火。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用手掌轻轻按揉1分钟,可平肝潜阳,减轻头晕。
频率:每天早晚各1次,血压波动大时随时按揉。
(二)痰湿壅盛型:健脾化痰、祛湿通络
1.食疗方:茯苓陈皮薏米粥
材料:茯苓20g、陈皮10g、薏米30g、粳米100g
做法:陈皮煮水去渣,加入茯苓、薏米、粳米一起煮成粥,每天1次当早餐吃。
功效:茯苓能健脾渗湿,陈皮可理气化痰,薏米能祛湿消肿,适合身体沉重、腹胀、舌苔厚腻的人。
2.穴位按摩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用拇指按压,每次5分钟,力度稍大,是化痰祛湿的关键穴位。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按揉,每次3分钟,能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
频率:每天晚餐后1小时按摩,再散散步,效果更好。
三、中医调理的3个重要原则
1.饮食忌口要对症
肝阳上亢的人要少吃辛辣食物、少喝酒,避免“火上浇油”;痰湿壅盛的人要远离肥肉、甜食,防止痰湿加重。
2.配合合适的运动
肝阳上亢者适合瑜伽、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别做快跑、打球等剧烈运动,以免血压骤升;痰湿壅盛者适合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帮助排出痰湿。
3.不能停降压药
中医调理要和西药降压配合,不能自己停药,每天固定时间(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测血压,记录波动情况给医生参考。
高血压调理就像治水,肝阳上亢要“疏泄肝火”,如同疏浚河道;痰湿壅盛要“健脾祛湿”,好比清除淤泥。头晕头胀时,先分清自己是“肝火旺” 还是“痰湿重”,对症调理,才能让血压稳定、身体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