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线上分流、监管趋严三重压力下,全国药店一季度净减少3000家,近70万家药店正经历行业寒冬。
“每天进门买药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几个顾客。”一位药店老板感叹道。这种情况并非个例,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净减少约3000家,门店总数跌破70万家大关,行业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
曾经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药店生意,如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行业洗牌。随着医保政策调整、线上渠道分流和监管趋严,传统药店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行业寒冬:三大压力加速洗牌
药品终端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2025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预计规模约为2万亿元,同比下降2.9%。这是除疫情爆发年外,近年来首次出现的下跌预判。
医保政策改革成为药店的第一波冲击。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划入减少,消费者刷卡变得精打细算。更关键的是,门诊共济政策实施后,患者在医院门诊报销比例更高,导致药店客流量下降超过30%。
线上电商平台带来第二波冲击。京东健康、美团等平台提供“30分钟送达”服务,从药品销售向健康管理延伸。某互联网医院通过AI问诊年服务量甚至超800万人次。
监管趋严构成第三波冲击。国家医保局强调“两个绝不”,定点药店资格从普惠资源变为稀缺资质。合规改造成本增加,2024年底出现“退保潮”,部分中小药店因无法承担成本退出医保体系。
五类药店面临淘汰风险
高度依赖医保的药店首当其冲。某头部连锁的医保收入占比已从52%下滑至44%。另一家区域连锁2024年医保客流同比下降超过10%。缺乏多元收入结构的药店,在医保政策调整时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
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药店难以生存。2010-2024年,行业扩张导致店均服务人数从4112人降至2113人。这意味着每家药店服务的人群减少近半,但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在一条街上有多家药店的情况下,缺乏特色的门店最先被淘汰。
拒绝数字化转型的药店步履维艰。中康CMH统计显示,2025年1-5月药店零售市场规模同比下降1.3%,客单价、客品数同步下滑。O2O渠道在感冒用药/清热、胃肠道疾病用药等品类占比呈现提升趋势。不懂线上运营、拒绝拥抱数字化的药店,正在失去年轻客群。
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的药店陷入困境。中康调研显示,85%的慢病患者渴望专业用药指导,75%需要疾病认知科普,超过55%期待药事服务。只会卖药而不会提供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的药店,正在失去核心竞争力。
成本控制能力差的中小药店生存艰难。2024年,八大上市药房利润变动中位数为同比下滑32.9%。头部企业尚可通过规模优势整合资源,中小药店在采购成本、合规成本上都处于劣势,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尽管药店零售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对于头部大型连锁药店和中小药店而言,危机可谓前所未有,但同样也给了所有场内的“玩家”一个机会——谁能够积极拥抱行业的新变化,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谁能够率先完成发展转型,谁就能更有希望冲破这黎明前的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