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暑气渐消但余温未散,昼夜温差拉大,空气也逐渐变得干燥,人体容易受到秋燥和胃肠道疾病的困扰。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一环,应顺应时节及时调整,把握“三忌三宜”的饮食原则,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处暑饮食“三忌”
▷ 一忌过度贪凉
处暑因“秋老虎”天气,人们仍延续喝冷饮、吃凉菜的习惯,但此时人体胃肠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相对于夏季有所降低,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脾胃不合,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建议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和饮品加热或放置至室温后再食用。
▷ 二忌辛辣油腻
处暑后秋燥渐起,重油重辣的食物会加重体内津液消耗,导致口干舌燥、咽喉干痒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应清淡饮食,多采用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气候。
▷ 三忌盲目进补
秋季不少人会因“贴秋膘”的传统习俗而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但季节交替人体消化功能还处于调整阶段,突然增加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易使胃肠负担过重,引起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贴秋膘”还需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进补。
处暑饮食“三宜”
▷ 一宜滋阴润燥
处暑时节气候干燥,饮食上应侧重滋阴润燥。宜食用富含水分和粘液质的食物,如梨、桃、秋葵、银耳、百合、蜂蜜等。雪梨炖百合,或银耳搭配莲子煮汤,都是简单有效的润燥食疗方,能生津补液,缓解秋燥不适。
▷ 二宜健脾养胃
季节交替,胃肠功能紊乱,此时需注重健脾养胃。山药、南瓜、小米、红枣等食物性味平和,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适合处暑时节食用。山药、南瓜清蒸替代部分主食,小米搭配红枣熬粥,可滋养肠胃,促进消化吸收。
▷ 三宜适量温补
处暑后宜适量“贴秋膘”,为冬季御寒储备能量。鸭肉性凉滋阴,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分布均匀,是处暑传统食材,民间有“处暑吃鸭,无病各家”的说法。此外,鸡肉、牛肉等瘦肉也可少量食用,可搭配冬瓜、萝卜等蔬菜煲汤,既能补充能量,又不易引起上火。
食养的核心在于顺时而食,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习惯。掌握处暑饮食“三忌三宜”养生法,能帮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养生。
撰稿:营养科 李婷
编辑:宣传科 李宽
审核:营养科 孔文基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