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非简单“技术搬家”,其生命力在于与地方医疗体系深度融合共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与南阳市中医院共建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3年来,以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探索出一条以“融”破局、以“合”提质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承载着解决群众“跨省就医”痛点、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重大使命。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输出医院)与南阳市中医院(依托医院)携手共建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其探索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引进技术、平移管理,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与区域医院业务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区域中医骨伤诊疗服务的整体能级。
战略融合:锚定区域需求共绘发展蓝图
融合的起点在于战略同向。中心建设伊始,便摒弃了单向输出的思维,立足南阳作为“医圣故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豫西南骨伤疾病谱特点,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顶尖骨伤专科优势与南阳市中医院的基础资源、区域定位进行深度融合。
需求导向
深入分析豫鄂陕交界区域骨伤疾病负担和群众就医需求,明确中心重点发展脊柱、关节、创伤、运动医学、康复等核心方向,以及足踝外科、小儿骨科等特色专科,确保资源投入精准对接区域短板。
目标共担
双方共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不仅指向建设一个“区域中心”,更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中医骨伤诊疗高地、科研转化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南阳建设“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的城市战略。
文化铸魂
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严谨学术品牌与南阳深厚的“仲景文化”相融合,在中心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如设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仲景馆”,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使中心发展根植于地域文化沃土,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这种基于共同愿景和区域需求的战略融合,为后续的业务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中心建设不偏离服务区域群众健康的根本宗旨。
业务融合:打破壁垒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
业务融合是中心建设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打破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之间的无形壁垒,实现人员、技术、服务的无缝衔接与同质化提升。
管理机制深度绑定
创新推行“执行院长负责制”与核心临床科室“双主任制”。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委派资深专家担任执行院长及五大中心执行主任,深度嵌入医院治理和科室运营,直接参与决策、带教和管理。这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责任共担、管理共治。配套平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成熟的医疗质量、护理安全、绩效考核等核心制度,并进行本土化适配,确保高标准、同质化的服务规范落地生根。
人才队伍协同共育
建立“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累计派出长期及短期专家团队,通过门诊、手术、查房、教学、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手把手”带教,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下沉”到一线。另一方面,依托医院选派大批骨干“北上”望京医院进修,将前沿理念和技术“带”回南阳。同时,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挖掘本地中医骨伤世家传承力量,形成“国家队引领、地方队支撑、传承力量补充”的立体化人才梯队。3年间,人员互派交流超百人次,显著提升了本土团队的技术底蕴和服务能力。
技术服务精准导入与创新
技术平移绝非照搬,而是结合区域实际进行精准导入与协同创新。系统引入望京医院特色协定处方、清宫正骨等核心技术及智能接骨等前沿设备(如高精度骨科机器人),显著提升了复杂骨折救治水平(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5%以上)。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双方团队共同探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0余项,推广非药物中医治疗90余项,并大力推进院内制剂转化。护理团队融合望京医院“一证一品”理念,打造“仲景护理”品牌,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惠及更多患者。信息化建设(如搭建远程会诊中心、获互联网医院牌照)则成为支撑业务融合高效运行的“神经网络”。
业务融合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服务能级的跃升
中心年服务门急诊患者总数显著增长,复杂手术量及三级手术、四级手术占比大幅提高(如独山院区超81%),患者外转率有效降低,服务半径覆盖3个省20多个县(市),切实让区域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创新融合:激活潜能锻造可持续发展引擎
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在于激发协同创新活力,将中心的平台优势转化为引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共建共享
联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引擎。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仲景经方传承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共建“河南省张仲景智能化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多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设立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为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双方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聚焦中医骨伤病诊疗现代化、智能化等方向,如AI(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智能医疗装备研发,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3年累计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数百篇,孵化潜在转化成果。
区域协同网络构建
中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区域医疗网络的“领头雁”。牵头或深度参与区域联盟(如“湘鄂赣宛”骨伤科联盟),担任联盟主席单位,促进区域内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依托平台举办国家级、省级培训班,年培训基层业务骨干数千人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远程会诊中心有效连接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
中医药“走出去”新模式
创新探索中医药服务国际化路径。打造“张仲景经方阁”品牌,作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输出的载体,首家旗舰店已运营,并启动海外布局(如俄罗斯、巴基斯坦、赞比亚诊疗中心授牌),旨在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时反哺国内品牌提升。这不仅是业务拓展,更是文化自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输出。创新融合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使其从单纯的技术“接收站”,转变为区域医疗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融合共生的启示与未来之路
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的3年实践深刻揭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成功,核心在于“融”——战略共融、业务深融、创新融合。
深度嵌入是根基。输出医院的深度参与是实现实质性融合、避免“两张皮”的关键。这需要制度保障和资源投入的决心。
协同创新是动力。融合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双向赋能、共同成长。激发双方团队在临床、科研、管理上的协同创新活力,是保持中心领先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服务区域群众是宗旨。所有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满足区域群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整体效能。脱离本土化需求的融合难以持久。
展望未来,南阳市中医院将继续深化融合之路。新院区投用将是融合升级的新起点,需要全面落实独立高效运行;进一步强化中西医协同创新,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康复等领域;持续推动“张仲景经方阁”国际化战略,打造中医药出海新通道;深度融入区域医疗网络,发挥更强的辐射引领作用。这条“融合共生”之路,为中医药特色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南阳解法”。(作者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执行院长)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