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不少人揪心:一位女士在连续乘坐11小时飞机后,突然心跳骤停,最终不幸离世。医生推测,夺走她生命的很可能是肺栓塞,而长时间久坐不动正是这场悲剧的重要推手。
今天,咱们就跟着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综合科副主任陈艳萍,好好了解一下这个潜伏在身边的 "健康杀手"。
“肺部血管堵了”
简单来说,肺栓塞就是各种 "杂物" 堵住了肺动脉或它的分支,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 "杂物" 就是血栓,医学上叫肺血栓栓塞症。
陈艳萍副主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就像家里的水管被异物堵住,水流会受阻一样,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液跑到肺动脉,堵住了血管,肺脏和心脏的正常工作就会受影响。
那血栓是怎么来的?拿久坐来说,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或消失,血液回流变慢,容易在下肢静脉里 "淤积"。尤其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的时候,这就好比河道凹凸不平,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更容易沉积。
血液长时间停留在血管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就容易在受损的血管壁上 "抱团",形成血栓。
一旦这些血栓 "松脱",跟着血液流到肺动脉,堵到肺动脉或远端分支,那肺栓塞就找上门了。
这些人可能在高危名单里
除了长时间不动的人,还有些身体处于 "血液易凝固" 状态的人群,也是肺栓塞的重点 "盯梢" 对象:
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多,血液相对黏稠,就像浑浊的泥水,容易形成血栓。
妊娠期妇女:怀孕后激素变化让血液更易凝固,增大的子宫还会压迫下肢静脉,影响血液回流,简直是 "双重考验"。
吃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里的某些成分可能改变凝血机制,让血栓风险上升。
肿瘤病人:尤其是晚期患者,肿瘤细胞可能释放 "促凝物质",让血液更容易凝固。
易栓症病人:对于确诊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若存在:(1)年龄<50岁;(2)无明显诱因;(3)有明确VTE家族史;(4)复发性VTE;(5)少见部位VTE;(6)不明原因多次病理性妊娠等,一定要注意易栓症可能,若确为易栓症给予相应治疗。
针对高危人群,医生的贴心建议
肥胖者别偷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把体重控制好,改善身体代谢。
孕妈别长时间站或坐,休息时把腿稍微垫高,帮血液 "回家"。
吃避孕药的女性,如果同时存在其他血栓风险,赶紧问医生,换种避孕方式更安心。
肿瘤病人治疗期间,盯紧血液指标,必要时让医生开点预防血栓的药。
长途出行怕中招?这几招帮你防血栓
长途飞行、坐车时,该怎么预防肺栓塞?医生分享了实用小技巧:
定时动一动:每隔1—2小时,哪怕在过道走两步也好;空间小没法动,就在座位上做 "脚踝运动"—— 反复屈伸脚踝、脚尖画圈,每次做几分钟,让下肢血液活起来。
多喝水别偷懒:机舱、车厢里空气干燥,水分容易流失,血液会变稠。记得时不时喝口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别等渴了才喝。
特殊情况找帮手:如果有血栓病史,或者属于极高危人群,出发前问问医生,必要时穿上医用弹力袜,给下肢静脉加个 "助力",帮血液回流。
这些信号可能是肺栓塞预警
很多人觉得肺栓塞是 "小概率事件",没当回事,这可大错特错!陈艳萍副主任强调,肺栓塞不算罕见病,发病率不低,而且发病隐匿、进展快,严重起来会要命。
数据显示,它已经是除了心肌梗死、脑卒中外,排名第三的心血管死亡原因。
关于肺栓塞,这些误区得避开
误区一:只有剧烈胸痛才是肺栓塞?
肺栓塞的症状五花八门,一点儿都不典型。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得肺栓塞?
20-40岁病例占比逐年上升15% 。
误区三:症状消失=痊愈?
30%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误区四:肺栓塞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肺栓塞的治愈率已大大提高,许多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划重点: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气促、胸痛、咳嗽、咯血,甚至突然晕厥,都可能是肺栓塞的信号。如果长时间久坐、长途旅行后,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千万别大意,赶紧去医院检查!
肺栓塞不是遥不可及的疾病,它可能就藏在久坐的办公椅上、长途的车厢里。多了解一点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高危人群多注意自我保护,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守护健康,从警惕这个 "隐形杀手"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