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不少人热衷于自制杨梅酒,将这份限定的美味,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只要将药材或食材泡入酒中,就能萃取出其中的精华,制成具有强身健体功效的药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不是所有的药材都适合泡酒,若搭配不当,反而可能让酒变成“毒酒”。
01
药材误用
非专业人群易混淆药材外观,误采误用有毒动植物。
02
毒性认知不足
部分药材需经特殊炮制去毒,直接泡酒可能释放剧毒成分。
03
剂量失控
超量使用或长期饮用含微量毒素的药酒,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04
配伍禁忌
药材混合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加剧毒性或副作用。
01
拒绝盲目自制
不采挖不明野生植物泡酒,尤其警惕类似人参、当归的有毒根茎。
02
购买正规产品
不购买、不饮用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药酒。选择有资质药企生产的药酒,避免“三无”土方酒。
03
咨询专业人士
如有养生保健需要自制泡酒,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确认药材种类、炮制方法和剂量,并从正规渠道购买原辅材料。
04
应急处理
如饮用自制泡酒后出现头昏、恶心、胸闷、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麻、肢体麻木、全身乏力、呼吸急促等疑似中毒症状,立即催吐并送医,保留药酒样本供检测。
05
科学看待“偏方”
传统养生方法需结合现代科学验证,勿轻信“祖传秘方”。
01
服用时间
一般是午餐或晚餐前一小时服用,避免早晨和空腹、夜间服用。
02
服用量
根据个体对酒精的耐受力和药物的性能来确定饮用量,一般每次10—30ml,一天不超过两次。
03
饮食结构调整
在服用药酒期间,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和新鲜蔬果等,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04
重点提示
若同时有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避免发生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诱发毒副作用。
1
含乌头碱类药材
如:草乌、川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毒性机制:极少量服用含乌头碱类药材即可引发心律失常、呼吸麻痹,严重者致死。
误区:民间常误以为“久泡可去毒”,但乌头碱难溶于酒精降解,风险极高。
2
含强心苷类药材
如:夹竹桃、万年青、蟾酥(蟾蜍分泌物)等。
毒性机制:强心苷可引发心脏骤停,即使微量也可能导致中毒。
3
神经毒性药材
如:曼陀罗(洋金花)、马钱子(番木鳖)、断肠草(钩吻)等。
毒性表现:曼陀罗致幻、昏迷;马钱子可引发全身抽搐;断肠草可致呼吸衰竭。
4
其他高危药材
如:雷公藤、毒芹、苍耳子、苦杏仁等。
毒性成分:雷公藤内酯、毒芹碱、氢氰酸等,对肝肾、神经系统损伤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