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者,控制餐后血糖是难题。今天,邀请糖尿病专家杨小红主任分享6 个简单实惠的方法,很多糖友还不清楚,赶紧了解下!
1、调整进食顺序:先菜→再肉→后饭
按先吃 150 克以上绿叶蔬菜,再吃蛋白质食物,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餐。蔬菜的膳食纤维减慢胃排空,蛋白质刺激胰岛素分泌,二者结合减慢碳水吸收,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 20%-30%。
2、主食 “放凉再吃”,降低升糖指数
米饭、土豆、红薯等淀粉类主食放凉或冷藏后(可加热至温热)再吃,直链淀粉会转化为抗性淀粉,降低消化吸收率和升糖指数。但糯米类无效,因其几乎不含直链淀粉。
3、餐后 30 分钟低强度运动,简单高效
餐后 30 分钟进行 20 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微微出汗为宜)、靠墙静蹲等。肌肉活动可直接消耗血糖,无需胰岛素参与,能让血糖下降 15%-25%。
4、巧用 “酸帮手”:饭前喝一勺醋
饭前用 1-2 茶匙苹果醋或陈醋兑水喝(胃病患者慎用)。醋酸抑制淀粉酶活性,减慢糖分吸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使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减少 20%。
5、两餐间健康加餐,避免正餐暴食
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可加餐,如 10 颗坚果、1 个水煮蛋等。能稳定血糖,避免正餐暴食,但需将加餐热量计入总摄入量。
6、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至 20 分钟
每口咀嚼 20-30 次,用小号餐具分装,每餐至少吃 20 分钟。可增强饱腹感、减少食量,使血糖上升更平缓,快速吃饭者餐后血糖峰值比慢吃者高 40%。
提醒:胃病患者忌冷食和醋;神经病变者可用坐姿抬腿代替散步。
杨小红主任表示,若按方法做后餐后血糖仍>10mmol/L,需就医调整药物。同时要控制主食量(每餐≤100 克),避免精制碳水。
这些方法有科学依据,每周实践 2-3 项,养成习惯可稳定血糖,提升生活质量。
如果觉得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分享,让更多的糖友了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