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4631期。在1962年10月,面对印度方面的多次主动挑衅以及非法占领我国领土的行为,解放军接到命令,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反击。两国激烈对抗的局面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当时,美军著名将领麦克阿瑟曾与新中国的军队交战,深刻认识到解放军的实力。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麦克阿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看法:如果他敢与中国开战,我认为他绝对是疯狂的,这显然是他脑子出了问题。
毫无疑问,麦克阿瑟这位直言不讳、个性张扬的将军,对印度军队的未来战斗前景持有极为悲观的态度。印度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其强烈的国家,显然对麦克阿瑟的这种表述感到愤怒不已,尤其是因其直接提到印度领导人名字,令印军倍感不满。在他们看来,麦克阿瑟的评论是“缺乏依据”的,同时也是“极为无礼”的。但是,麦克阿瑟此番言论的根基又在何处呢?
实际上,毛主席当年也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我想了十天十夜,依然无法理解为何印度军队会选择动武。”尽管两者处于不同的立场和背景,作为军事专家,伟人与麦克阿瑟的看法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追求与印度的友好关系,因此对于印度军队的无理进攻感到十分疑惑。然而,毛主席的言外之意也可以理解为,对尼赫鲁的自信心以及其实际能力之间深感疑虑。
印度之所以采取侵占中国领土的行动,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印度因地缘政治因素在当时美苏对峙形势下获得了一些政治利益,令其军事实力有所提升,从而产生了与强邻较量的自信;其次,自视为亚洲大国的印度领导人抱有区域霸权的野心,渴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显著的“地位”,这一切显然是民族自尊心过度膨胀的表现;最后,印度方面在分析客观形势时认为,中国在藏南地区军事干预的难度较大,例如出现了“鞭长莫及”的说法,认为这与印度军队后勤供给的流畅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带来的影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力正处于调整和恢复之中,尼赫鲁因此感到有机可乘。
然而,从麦克阿瑟的角度来看,尼赫鲁的想法显得过于天真,甚至有些疯狂。十几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这位曾声势赫赫的联合国军总司令亲身体验过中国志愿军和彭德怀元帅的威力,败退后的他被迫辞去指挥职务,继而由李奇微接任。假若没有参与朝鲜战争,麦克阿瑟的军事生涯必将光辉灿烂。尽管朝鲜的局势不能完全视作他个人的“滑铁卢”,但他却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心服口服。在军事力量上,1962年的美国军队确实远超当时的印度军队。麦克阿瑟指出,无论是在战略战术、组织纪律、实战经验还是机动灵活性方面,印度军队均无法与中国相比,因而战争的结局毫无悬念。
一个骄傲的美国将领如此直言看好中国军队,足以表明当年中印两军的整体实力差距明显。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麦克阿瑟的预判:在对印反击战中,解放军以仅2000余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方士兵超过8000人,这样的损失交换在二战之后非常罕见。战后,我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归还了印度军队被缴获的武器装备以及三千余名俘虏。这场战斗结果悬殊的冲突,深深打击了尼赫鲁的心理,使得他不得不放下了其“大国梦”,最终在1964年5月因忧郁而去世。而中印两国的边境此后维持了数十年间的和平状态,基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