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了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三伏天。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难熬不仅因为这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也是各种疾病易扎堆的时候。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三伏养生、冬病夏治”。不过,三伏天千万别做这5件事,你以为在养生,其实在“养病”。
喝点冷饮解暑消热
男子吐血1000毫升
三伏天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喝点冷饮解暑消热。据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夜航》报道,2022年7月的一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急诊室内出现了一名白衣男子,只见他佝偻着腰,刚进画面,就开始吐血。
急诊室护士长介绍,男子大概吐了4-5口,近1000毫升左右的鲜血,当时已经是休克的初期了,幸好得到及时抢救。
经过抢救,男子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因为最近天气炎热,一口喝完了冰镇饮料后就感觉不舒服了,于是就开始吐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马志斌表示,冰镇食品或者刺激性食物快速进入消化管的时候,消化道黏膜会产生强烈的痉挛,而且还会对黏膜产生机械和物理的损伤,由贲门撕裂导致患者大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发生,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医生提醒,虽然夏季炎热,可以适量吃一些冷饮解暑,但不要毫无节制,尽量少吃点并且减少进食冷饮的速度。
同时,晒背也并非适合所有人,紫外线过敏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孕妇、火气旺盛的人、易上火易皮肤过敏人群、老年人、儿童等不推荐晒背;皮肤病患者也需慎重。
三伏天吃苦解热祛暑
盲目乱吃反而伤身
一进入三伏天,很多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认为此时多吃些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不过每年都有一些因为盲目吃“吃苦”进医院的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何璠2024年7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五脏的心相应,炎热的夏季不少人有心烦、便秘、尿黄、口舌生疮等心火炽盛的表现。苦味入心,能泄、能燥,具有清热、通便、降气、燥湿的功效。
“苦味食物虽好,但也要注意用量,一周吃2-3次即可。”何璠医生解释,过于寒凉的食材虽然能清火,却容易伤及脾胃,很多人在不清楚身体条件时盲目“吃苦”,苦寒败胃,会引起食欲不振、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所以不是人人都适合在夏季“吃苦”。经期女性、体质差的人群、脾胃虚寒的人群更应谨慎“吃苦”。
何璠医生提醒,丝瓜、甜瓜、黄瓜等葫芦科的瓜类蔬果,有时会产生有毒物质葫芦素(碱糖甙毒素),吃到嘴里会有苦味。误食葫芦素后,可发生上吐下泻、毛发脱落的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