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作为食药两用植物,其根、茎、叶、花均可利用,以下从药用和食用两方面介绍它的妙用:
食用妙用
清新饮品:
取嫩叶洗净,直接泡“藿香茶”,解暑又提神;
与薄荷、柠檬搭配制成冰饮,是夏季清热解渴的佳品。
烹饪调味:
去腥增香:烹制鱼、虾、羊肉等腥味食材时,加入藿香叶翻炒,可中和异味;
凉拌或煮粥:嫩叶焯水后凉拌,或与大米同煮成“藿香粥”,口感清香,适合改善夏季食欲。
特色食材:部分地区将藿香嫩叶裹面糊油炸,制成“藿香天妇罗”,外酥里嫩,风味独特。
食用场景与做法
饮品:清热又解腻
藿香柠檬茶:嫩叶+柠檬片+蜂蜜冲泡,冰镇后解暑效果更佳;
藿香薄荷饮:与薄荷、甘草同煮,适合缓解咽干口渴。
菜肴:去腥增香能手
藿香蒸鱼:鱼片铺鲜叶清蒸,去除腥味同时增添草本清香;
藿香炒肉片:嫩叶与肉片快炒,搭配青椒提味,适合夏季下饭。
特色吃法
四川等地将藿香叶裹面粉油炸,做成“藿香饼”;云南部分菜系会用其搭配烤肉,解腻又开胃。
药食同源的科学依据
化学成分:含藿香酚、黄酮类等活性物质,现代研究显示其挥发油对胃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同时兼具抗菌、抗氧化活性。
食用安全性:嫩叶作为食材适量食用无副作用,但药用需控制剂量(如煎剂常用量3~10g),阴虚体质(易口干、舌红)者建议少用。
日常便捷用法
香囊制作:干燥藿香与艾叶、丁香混合装入布袋,放衣柜驱虫,或挂车内改善空气气味。
厨房常备:新鲜藿香可扦插水培,随时采摘嫩叶入菜,叶片晒干后泡茶保存期更长。
药用妙用
化湿和胃:可缓解湿阻中焦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尤其适合暑湿季节脾胃不适时使用,如用藿香搭配佩兰煎水饮用。
解暑祛湿:对暑湿感冒(表现为发热、头痛、胸闷、腹泻)有辅助治疗作用,经典方剂“藿香正气水”便是以此为主要成分。
抗菌消炎:其含有的挥发油(如藿香醇、柠檬烯)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外用可缓解皮肤瘙痒(如蚊虫叮咬后捣碎敷于患处)。
缓解晕车晕船:闻嗅藿香香囊或含服少量藿香叶,可减轻眩晕感及恶心反应。
其他实用用途
制作香囊:干燥的藿香装入布袋制成香囊,可驱虫、除味(放衣柜、车内),香气还能舒缓情绪。
天然驱蚊:将藿香晒干后燃烧,其烟雾可驱赶蚊虫;或提取精油涂抹皮肤,形成天然防护层。
注意事项
药用需遵医嘱,阴虚火旺、低血压者慎用;
食用时适量即可,过量可能刺激肠胃;
新鲜藿香建议现采现用,干燥后药效和香味会减弱。
兼具药香与食味的藿香,无论是入方治病还是入菜增香,都是兼具实用性与性价比的植物好物。
藿香是典型的食药两用植物,其药用价值与食用场景紧密结合,既能调理身体,又能为饮食增添独特风味,以下从多维度解析其特性与应用:
药用核心功效
化湿解暑:针对暑湿困脾引起的胸闷、呕吐、腹泻,可搭配佩兰、陈皮等煎服,缓解脾胃湿浊阻滞问题。
发表散邪:对暑湿感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有辅助治疗作用,藿香正气水/胶囊便是常用成药,需注意酒精剂型需避开车驾。
外用抑菌:鲜叶捣敷或煎水外洗,可缓解蚊虫叮咬、皮肤湿疹的瘙痒红肿,挥发油成分(如桉叶素)有一定抗炎效果。
从传统药膳到现代食疗,藿香凭借“药食两用”的特性,既是家庭保健的常用药材,也是创意料理的点睛之笔,合理利用能让养生融入日常饮食中。
接上期
4.湿疹。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日3~5次,连用3~5日。
5.晕车晕船。乘坐车、船前,可用药棉蘸取藿香正气水敷于肚脐内,也可在乘车前5分钟口服一支蕾香正气水(儿童酌减),可预防晕车晕船。
6.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藿香正气水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患者可口服藿香正气水10毫升,每日3次,连服2周为1个疗程(若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近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7.婴幼儿腹泻。取干净纱布一块,折叠成4~6层置于患儿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纱布上,以充盈不溢为度,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2日即可见效。对于腹泻较重、中度以上脱水者要及时补液。
8.外阴瘙痒。将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50倍后清洗外阴(男女皆可用),洗后不但瘙痒等状缓解或消失,而且有清爽感。
9.外痔。取藿香正气水20毫升,加凉开水1000毫升,稀释后以药棉搽洗,每日2次,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注意:酒精过敏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孕妇,最好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