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但是一直以来,这都只是民间的说法,并不足以取信于大众。
这不,官方背书就来了!
2025年7月2日,《中医茶疗服务质量总体要求》(T/CRACM 0006—2025)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了!
新规的落地,显而易见为地茶疗产品、和茶疗养生概念,给予了充分而权威地官方解读。
至此,茶可养生,茶疗慢病,终于告别了“无标可依”的历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自陆羽著《茶经》以来,饮茶已从解渴之需升华为养生之道。
但是,就像中医讲究“辨证施养”一样,喝茶也需“看体质下茶单”。
不同体质的寒热虚实差异,决定了哪种茶更能滋养你!
平和质是最理想的健康体质,表现为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舌淡红苔薄白。
《黄帝内经》说“平人者,不病也”,这类人群无需刻意忌口,几乎所有茶类都能适应。
但需注意每日饮茶量控制在5-10克,避免过浓或空腹饮用。
气虚质的人常感乏力、易出汗、说话声低,舌边有齿痕。
《素问·举痛论》提到气虚质的人“劳则气耗”,这类体质需“补气固表”。
推荐茶类:发酵度高的茶(如红茶、熟普洱)或药食同源茶(黄芪红枣茶、党参茶)。
红茶性温,含茶黄素等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黄芪茶能补肺脾之气,适合晨起饮用。
禁忌:避免绿茶、菊花茶等寒凉茶类,以免耗气伤阳。
03、阳虚质:畏寒怕冷,喝暖身茶
阳虚质的典型表现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尤其冬季更甚,舌淡胖苔白滑。
推荐茶类:全发酵茶(如熟普洱、六堡茶)或加入姜片、肉桂的红茶。
熟普洱经过渥堆发酵,茶性温和,能温暖脾胃;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可驱散体内寒气,适合下午饮用。
禁忌:冰饮、凉茶及绿茶(如龙井、碧螺春)会加重阳气损耗,需严格避开。
阴虚质的人常觉五心烦热(手心、脚心、胸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像“小火炉”缺了水。
《医宗金鉴》指出“阴虚则阳亢”,需“滋阴降火”。
推荐茶类:未发酵或轻发酵茶(如绿茶、白牡丹)或药茶(麦冬茶、石斛茶)。绿茶未经发酵,保留大量茶多酚和氨基酸,能清热生津;石斛茶(干石斛5克泡水)可滋养胃阴肾阴,适合午后饮用。
禁忌:避免红茶、黑茶等温性茶,以及咖啡、酒精等辛热饮品,以防“火上浇油”。
痰湿质的人多体型偏胖、舌苔厚腻、易困倦,《丹溪心法》称“肥人多痰湿”。
推荐茶类:陈皮茶(陈皮3克+炒薏米5克)、乌龙茶(如大红袍)。陈皮理气健脾,薏米利水渗湿,二者搭配可改善“黏腻感”;乌龙茶半发酵,能促进脂肪代谢,适合餐后1小时饮用。
禁忌:甜腻的奶茶、含糖饮料会加重痰湿,需严格限制。
血瘀质的人常有痛经、经血色暗有血块、舌紫暗,这类体质需“活血化瘀”。
推荐茶类:红茶(如祁门红茶)、山楂丹参茶(山楂5片+丹参3克)。
红茶能温暖血脉,促进循环;山楂活血化瘀,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适合经后饮用。
禁忌:避免久坐不动,可配合快走、八段锦等运动,增强气血运行。
气郁质的人常觉胸闷、叹气、情绪低落,舌淡红苔薄白。
《临证指南医案》说“情怀悒郁,五志过极皆能致郁”,需“疏肝解郁”。
推荐茶类:茉莉花茶(茉莉花3克+绿茶2克)、玫瑰花茶(干玫瑰5朵泡水)。茉莉花理气和中,玫瑰花疏肝解郁,适合情绪低落时饮用;陈皮茶也可缓解腹胀,改善“堵得慌”的感觉。
禁忌:避免独处时大量饮茶,可边喝茶边与朋友交流,双管齐下调节情绪。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科普交流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