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分子生物学改变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再到异型增生和浸润癌,胃癌的发生如同精密齿轮的连锁反应,每个环节的异常都可能触发恶性转化。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的“启动键”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全球约50%的人口携带该菌,其中1%-3%会发展为胃癌。Hp通过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保护性微环境,同时释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毒素(VacA),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这种持续损伤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从浅表性胃炎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最终可能癌变。
Hp感染者胃癌风险是非感染者的3-6倍,且风险与感染时长和菌株毒性相关。例如,携带CagA阳性菌株者风险增加2-3倍,而根除Hp感染可使胃癌风险降低40%-50%。
二、环境因素:饮食与化学物质的“双重打击”
1.饮食致癌物
高盐饮食(日均摄入>12克)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Hp定植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促进亚硝胺合成。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内转化为N-亚硝胺,其致癌性是新鲜肉类的10倍。熏烤食品含多环芳烃(PAHs),如苯并[a]芘,可直接损伤DNA。
2.化学污染物暴露
职业暴露于石棉、亚硝胺等致癌物者胃癌风险增加2-3倍。农药残留(如有机氯)通过食物链富集于胃黏膜,抑制DNA修复酶功能。此外,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诱导氧化应激,每日饮酒超过50克者风险提升40%。
三、遗传因素:基因变异的“内在推手”
1.家族聚集性
约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史,同卵双生子共患率达50%-70%。这可能与代谢基因(如CYP1A1、GSTT1)多态性有关,这些基因影响致癌物代谢效率。例如,GSTT1缺失型个体对多环芳烃的解毒能力下降,接触烟草烟雾后风险增加2.3倍。
2.遗传性胃癌综合征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APC基因突变引起,患者结肠内可生长数百至数千个腺瘤,胃内息肉癌变风险达100%。
○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CDH1基因突变导致E-钙黏蛋白缺失,细胞黏附力下降,50岁前胃癌风险达70%。
四、分子生物学改变:癌变的“多米诺效应”
1.癌基因激活
○ RAS家族:约30%的胃癌存在K-ras突变,导致p21蛋白持续活化,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 HER2过表达:10%-20%的胃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驱动EGFR/HER2异源二聚体形成,激活MAPK和PI3K/AKT通路。
2.抑癌基因失活
○ TP53突变:50%以上的胃癌存在p53缺失,导致细胞周期检查点失效和凋亡受阻。
○ APC失活: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异常活化,促进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EMT)。
3.表观遗传调控异常
DNA甲基化失衡在癌变早期即已出现,如MLH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导致错配修复功能丧失,是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MSI-H)胃癌的主要机制。组蛋白修饰异常则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影响多个抑癌基因的协同表达。
五、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临界点”
1.萎缩性胃
炎胃黏膜腺体减少伴肠上皮化生,胃酸分泌下降,形成“胃-肠化生-癌”序列。肠型胃癌患者中,90%存在萎缩性胃炎背景。
2.异型增生
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后者癌变风险达60%-85%。高级别异型增生需内镜下切除,以防止进展为浸润癌。
六、预防与早期干预
胃癌的发病机制为预防提供了明确靶点:
1.一级预防:根除Hp感染、减少高盐饮食、戒烟限酒、避免职业暴露。
2.二级预防:有胃癌家族史者从20-25岁开始胃镜筛查,普通人群50岁起每3-5年一次。
3.三级预防:对于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可实现95%的5年生存率。
胃癌的发病机制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阻断癌变的关键。从控制Hp感染到定期胃镜筛查,从基因检测到免疫治疗,人类正在多维度构建胃癌防治体系。唯有理解这张网的运行规律,才能找到破解癌症密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