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銮湾肿瘤内科学学术大会暨复旦肿瘤厦门医院肿瘤内科开科一周年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聚焦肿瘤精准治疗前沿资讯,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共议诊疗新进展。觅健科普君受邀参加学习。
会上,来自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于慧教授为我们梳理了2025 ASCO汇报的多项令人振奋的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科普君这就带大家划重点——这些突破将为不同阶段、不同基因类型的肺癌患者带来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01
早期NSCLC: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改写手术结局
NeoADAURA III期研究首次证实了,对于可切除EGFR突变的II-IIIB期NSCLC患者,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治疗方案显著提升主要病理缓解率(MPR)(奥希替尼+化疗26%/奥希替尼单药25% vs 对照组2%),淋巴结降期率超50%(对照组21%)。中位随访15.9个月时,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无事件生存期(EFS)风险降低50%(HR 0.50),安全性可控(3级腹泻发生率<10%)。
总结:该研究为早期可手术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强效的术前治疗方案,有望成为标准新辅助治疗。
02
局晚期NSCLC一线治疗:共突变人群迎来联合方案突破
对于晚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如果同时还存在TP53、PIK3CA等“坏基因”的共突变,以往治疗效果可能打折扣。一项中国研究尝试将靶向药奥希替尼与抗血管生成药安罗替尼联合使用作为一线治疗。结果非常鼓舞人心,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达85%,中位PFS达到29个月,客观缓解率(ORR)73.7%;脑转移亚组ORR达83.3%。副作用主要是可管理的高血压、皮疹等。
总结:对于携带“坏基因”的晚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这种双药联合方案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副作用相对可控的新一线治疗选择。
03
三代EGFR-TKI耐药怎么办?新组合“通吃”各类耐药机制!
MARIPOSA-2 III期研究针对三代EGFR-TKI进展的EGFR突变患者,对比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联合组显著延长中位PFS(5.9月 vs 4.2月,HR 0.49)并提升ORR(67% vs 39%)。亚组分析显示,无论耐药机制如何(MET扩增、EGFR继发突变或未知机制),联合治疗均有获益(HR 0.47-0.54)。
总结: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成为首个覆盖全耐药谱系的二线方案,破解三代EGFR-TKI耐药难题。
04
罕见HER2突变肺癌:新药带来“长效”缓解,脑转移也有效!
HER2基因突变在肺癌中虽然少见(约2%-4%),但以往治疗选择有限且效果不佳。新药Sevabertinib专门针对这种突变。SOHO-01研究显示,对于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的HER2突变肺癌患者,口服HER2抑制剂Sevabertinib治疗后经独立评审ORR达60.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9.2个月,基线脑转移患者ORR达64.7%。初治组初步数据ORR为59.0%。药物副作用主要是腹泻,但严重腹泻比例不高,且未观察到严重的肺部炎症问题。
总结:Sevabertinib为携带HER2突变的肺癌患者(包括脑转移患者)带来了高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新选择,尤其对于那些经治患者是重要突破,一线治疗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05
耐药后新武器:靶向HER3的“智能炸弹”药物!
另一种对抗三代EGFR-TKI耐药的新武器是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DXd),这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ADC),可以像“智能炸弹”一样精准打击癌细胞。HERTHENA-Lung02 III期研究证实,HER3-DXd对比含铂化疗,显著降低三代EGFR-TKI耐药患者疾病进展风险23%(中位PFS 5.8月vs 5.4月,HR 0.77)。
颅内ORR达19%,但总生存(OS)未改善(HR 0.98)。需要注意的副作用主要是血液学指标下降(如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以及约5%的患者可能出现需要警惕的肺部炎症。
总结:HER3-DXd为三代EGFR-TKI耐药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特别是对脑转移患者有益,但医生和患者需共同关注并管理好其特定的副作用。
总结
科普君总结本次ASCO大会趋势,传递了肺癌靶向治疗的三大积极信号:
✅ 治疗更早:靶向药提前用于手术前(新辅助),显著提升早期患者治愈率。
✅ 联手更强:双靶组合、新型抗体+化疗等方案,强力应对共突变和耐药难题。
✅ 覆盖更广:HER2、HER3等罕见靶点迎来高效新药。
这些突破让肺癌精准治疗迈入新阶段,为不同患者带来更多“量身定制”的生命希望!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国内肿瘤领域专家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充分展现了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在肿瘤诊疗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发展潜力,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看到这么多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或疑惑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专家丨于慧教授
审稿专家丨秦文星教授
内容制作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封面、文中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