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却已闷热难耐,空气中弥漫着温热水汽,仿佛置身巨大蒸笼之中。窗外的蝉鸣声一阵紧过一阵,急促而响亮,宣告着盛夏真正的到来——小暑节气已至。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2025年的小暑具体时间为7月7日。暑,意为炎热,小暑即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盛之时。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精辟诠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即将结束,而盛夏高温模式则全面开启。
此时节的三候生动描摹了自然的变化:
一候温风至:灼热之风取代了春日的和煦微风,扑面而来。
二候蟋蟀居宇:畏热的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阴凉处鸣叫。
三候鹰始鸷:幼鹰开始学习搏击长空,感受酷暑中的凌厉。
中医视角:小暑湿热交织,养生重在平衡
小暑时节,天地间阳气鼎盛,雨水亦渐丰沛,形成了中医所言的“暑湿”典型气候。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二者相合为患,人体常感:
身热不扬:发热而感觉身体沉重不畅快。
头身困重:如同被湿布包裹,精神倦怠,四肢乏力。
胸闷脘痞:胸口发闷,胃脘胀满不适。
食欲不振、口黏口苦:湿困脾胃,运化失常。
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湿邪下注肠道。
甚至出现低热缠绵、皮肤湿疹、关节酸痛等症。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智慧在小暑时节尤为关键。盛夏人体阳气虽外浮于表,但中焦脾胃相对虚寒。同时,暑热大量耗气伤津,湿邪又困阻脾阳,因此“养阳气、护脾土、清暑热、化湿浊”成为小暑养生的核心要义。
中医养生四部曲:安然度小暑
一、饮食调养:清补为主,健脾祛湿
清暑热:选择性味甘凉或甘寒的食物。
瓜茄当家:
冬瓜(利水消暑)、丝瓜(清热化痰)、黄瓜(生津止渴)、苦瓜(清心明目解暑)、番茄(生津健胃)。冬瓜薏米老鸭汤、丝瓜豆腐汤、蒜蓉拍黄瓜、苦瓜炒蛋都是佳选。
豆类清热:
绿豆(清热解毒,煮汤或粥)、赤小豆(利水消肿,常与薏米配伍)。
时令水果:
西瓜(天然白虎汤,清暑利尿,勿过食冰镇)、甜瓜、梨(润肺生津)。
健脾祛湿:脾健则湿自化。
芳香化湿: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泡水或入菜)、藿香(解暑化湿,可做茶饮)、白扁豆(健脾化湿,煮粥或打豆浆)。
淡渗利湿:
薏苡仁(利湿健脾,炒制后更佳,煮粥煲汤)、茯苓(健脾宁心利水,可煮粥或做糕点)、玉米须(煮水利尿)。
健脾益气:
山药(平补肺脾肾)、莲子(补脾止泻,清心安神)、芡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山药薏米芡实粥是经典健脾祛湿方。
适度温养:顺应“春夏养阳”,且防寒凉伤中。
生姜(温中散寒,解鱼蟹毒,早晨含服或泡茶)、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做汤或凉拌)。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正是此理。适量食用温性调料:葱、蒜、花椒(少量提香开胃)。
生津护阴:暑易伤津耗气。
酸甘化阴:
乌梅(生津止渴,可煮酸梅汤)、山楂(消食健胃)、柠檬(生津开胃)、酸豆角(开胃下饭)。
滋阴生津:百合(润肺清心)、银耳(滋阴润肺)、麦冬(养阴生津,可泡水)、石斛(益胃生津,可煲汤)。
饮食禁忌:
1、忌过食生冷寒凉:冰镇饮料、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易伤脾阳,导致内湿更盛。
2、忌肥甘厚味、油腻煎炸:加重脾胃负担,助生湿热。
心静自然凉,安然度长夏
小暑,是大自然对我们生命韧性的又一次考验。与其抱怨酷暑难耐,不如静下心来,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节气变化的节奏。中医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
这个夏天,不妨尝试一碗温润的绿豆薏米粥,体验午后片刻的宁静小憩,感受轻柔按揉足三里带来的舒适。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证明。
小暑的“蒸笼天”里,愿你我都能找到内心的清凉之地,以平和心态拥抱盛夏的热情,让身心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中安然度过悠长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