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李女士(化名)近三月总感觉浑身乏力,同时伴有明显腹胀。她到社区医院做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肝硬化和腹水。这让李女士十分困惑,自己之前虽有肝功能异常,但已经接受过治疗,怎么会发展为肝硬化呢?
为了查明原因,李女士进一步到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检查发现,她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为阳性,且IgG(免疫球蛋白G)水平明显偏高。结合这些检查结果,医生诊断刘女士的肝硬化是由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
临床数据统计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早期确诊率较低,大概有30%患者会像李女士一样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被确诊,但病情已进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阶段。因此,了解其高发人群,对于早期筛查和干预至关重要。
1
特定性别与年龄群体
女性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主要高危人群,从年龄分布来看,自身免疫性肝炎存在两个发病高峰:30-40岁的中青年女性和55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
2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交叉发病”的特点,如果已确诊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疾病,那该患者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3
有该类疾病家族史
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人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其患病风险会增加3-5倍;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30岁监测肝功能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
4
长期存在环境诱导因素
长期接触油漆、涂料、胶水等装修材料中的苯、甲醛等有机溶剂,若防护不当,有害物质通过皮肤以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诱发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
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功能、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
避免诱因:谨慎使用肝毒性药物,减少接触化学有害物质;
健康生活: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总之,关注高危人群、尽早明确诊断,并科学有针对性治疗,可大大降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了解风险、主动预防,是守护肝脏健康的关键一步。
自身免疫性肝病门诊简介
自身免疫性肝病门诊是由在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肝病专家组成;其依托医院先进的检验和检查设备,开展全面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检测项目,如自身抗体检测、肝功能以及免疫组合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以及肝穿刺活检等,为准确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有力依据;结合其相关结果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熊去氧胆酸等)、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定期的随访监测等,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的特色门诊。
专业特色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明原因胆红素升高。
医师简介
陈菲,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自身免疫性肝病亚专业牵头人
。
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脾系疾病10余年,擅长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黄疸、瘙痒等症状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慢性胃炎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撰写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重点专项课题研究1项。
兼任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医药学会三高共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撰稿: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