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转移至腹部并出现积水,是疾病进展到晚期的常见表现,其严重性取决于腹水的生成速度、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伴随其他并发症。当胆管癌细胞扩散至腹膜或淋巴系统时,会直接破坏局部血管与淋巴管的通透性,导致血浆蛋白外渗和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顽固性腹水。此类腹水不仅引发腹胀、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急性症状,更可能因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加速患者体能衰竭,生存期可能缩短至半年至一年。
西医治疗侧重于快速缓解症状。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可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减少体液潴留,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腹腔穿刺引流虽能迅速减轻腹压,但反复操作可能引发腹腔感染或加速腹水再生。对于因肿瘤压迫胆管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腹水,胆道支架植入术可恢复胆汁引流,间接减少腹水生成。而腹腔热灌注化疗通过局部高温杀灭癌细胞,对控制恶性腹水有一定效果。
中医治疗则强调整体调理与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腹水形成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密切相关。针对此类患者,中医常采用“通达三焦消水法”,通过调节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例如,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可增强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药能提升血浆白蛋白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中医会重用黄芪、阿胶等补气养血之品,配合薏苡仁、车前子等利水而不伤正的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常采用复方配伍增强疗效。如“柴胡加芍药汤”通过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缓解腹水引起的胁肋胀痛;“逍遥散”通过疏肝健脾、养血调经,改善因腹水导致的消化功能障碍。对于腹水伴感染者,可加用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若腹水质地黏稠,则需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茯苓多糖、猪苓多糖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西医治疗形成协同效应。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提升治疗效果,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院长,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中医防癌抗癌,在针对癌症患者的治疗中,既关注当下的问题,还考虑疾病发展的未来趋势,兼顾短期疗效和长期调养的有机统一,从而帮助患者尽可能的延长生存周期,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胆管癌真实案例分享:
李某,男,胆管癌,2017年4月18日初诊,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人
2017年4月患者确诊胆管癌,门脉左支癌栓形成。据家属介绍:“曾到省人民医院寻医,被告知‘肝胆里面全是癌细胞,难治’,后咨询手术,发现以前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背上有六个钉,必须拔钉才能手术,于是未做。”家属到上海肝胆医院咨询,被告知“生存期恐不足三个月”。后在2017年4月18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取药治疗。自诉服药后,不咋疼了,也不发烧了,脸也不怎么黄了。继续服药后,2017年7月10日复查彩超显示:占位病灶从原先约2.9cm缩小到1.2cm。2017年11月患者复查发现:未见肿瘤,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自此患者基本恢复,未再用药。2019年7月26日患者到希福医院复诊,未诉不适,表示是来与袁希福老中医叙旧。到2022年3月份,患者近况稳定,曾介绍前单位同事复诊。
需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升疗效。西医的利尿、引流可快速缓解急性症状,为中医调理创造条件;而中医通过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可减少腹水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保持高蛋白、低盐饮食,避免加重水钠潴留。通过科学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数患者可实现腹水长期控制,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