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正式进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
暑湿交蒸时节,如何调摄养生,安然度夏?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介绍,小暑时节,虽暑气未极但暑湿俱盛,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健脾祛湿。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进入“小暑”,地面的风夹带热浪;蟋蟀因天气炎热,离开原野到房屋墙角避暑;老鹰也因低空温度高,飞往高空盘旋。
此时既高温炎热,也降水增多,甚至可能出现大暴雨、雷击等现象。民谚“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是对全年最闷热气候的生动描述。
此时气温持续升高,地表蒸腾加速,湿度增大,渐渐形成“上蒸下煮”的桑拿天,因此膳食养生重在把握"热"与"湿"的调理。
阳胜则热,汗出较多,气会随汗而脱,故饮食应以清补生津、淡渗利湿为法,重视消暑健脾、养阴生津。
我们可以多摄入应时且味甘淡、性质平凉的食物,并兼顾护阳,为三伏养生奠定基础。
平时还可以多用莲子、芡实、荷叶、赤小豆、白扁豆等煲汤或煮粥,具有化湿的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推荐几款饮食——
1、莲子荷叶粳米粥
莲子50克,粳米100克,鲜荷叶一张,冰糖适量。将莲子、荷叶、粳米淘洗干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继续煮至豆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即可。
2、藿香佩兰茶
佩兰叶、藿香各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可清热解暑。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时期正是伏天的开始。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早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就提到“长夏胜冬”。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以及虚寒引起的胃痛、关节痛等疾病。
“夏治”是指在三伏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措施达到治疗或预防冬病加重的目的。
小暑时节,进入了一年之中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
此时进行艾灸,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可以起到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扶助正气、预防冬病的作用,特别适合调理虚寒体质和湿气重的问题。
1.健脾祛湿为主: 重点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运化水湿。
2.温阳固本:利用自然界的旺盛阳气,补充体内可能因贪凉而受损的阳气。
3. 防暑降温:艾灸环境要通风凉爽,避免在高温时段操作,防止中暑。
4.因人而异:体质偏热、阴虚火旺者慎灸或少灸。
培补元气
调养以下5个穴位:
小暑灸关元、中脘、神阙、气海、命门五个养生大穴,能起到保护元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健脾祛湿
以中脘为中心,同时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白穴诸穴。艾灸以上部位时最好将腹部及腿部的脾经都进行疏通再艾灸、效果才更理想。
小暑节气养生,关键在顺应天时,通过穴位推拿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再结合饮食起居的合理调整,就能安然度过这个炎热的节气,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组“小暑节气推拿”:
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滋阴降火,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方法:将拇指放在穴位上,20次~30次,以酸胀为度。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神门穴
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泻火除烦,宁心安神。
操作:用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腕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大椎穴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具有清热解表、截疟止痫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呕吐等病症。
方法:用中指指面按放在大椎穴上,按揉至有酸胀感为度,每次约5分钟。
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活力的源泉。小暑节气,应保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过贪凉,适当锻炼、避免大汗,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
1、避暑避湿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雨频繁。要避开太阳直射,避免高温活动,可以适当开空调,26~27℃为宜;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数,参加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暑湿暑热。
2、注意休息,适当午睡
夏季心火旺,加上天热出汗多,使心脏负担加重,一定要给心脏休息的时间,也要提醒自己平心静气。适当午睡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补充,此外,建议不要太早晨练,最好23点前入睡。
3、运动宜缓
小暑天气炎热,运动宜缓不宜剧烈,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更不能挥汗如雨。建议选择舒缓的运动或练习一些中医传统保健功法,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4、清淡饮食,忌贪凉
小暑时节高温多雨,空气潮湿,细菌滋生,消化道疾病频发,要注意饮食卫生。脾胃喜温,过多的寒凉会伤到脾胃,切记少吃冷饮。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七八分饱为宜。
END
上一篇:小暑鳝鱼赛人参,吃藕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