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5年7月7日(农历乙巳六月十三)04时04分,太阳到达黄经105°,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小暑。
《历书》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暑即炎热之意,小暑指小热,此时暑热尚未达到极致。节气歌谣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暑热力量的进行性叠加使人在此阶段出汗增多,容易伤阴、损阳,动火、生湿。此时人体代谢加速,反而是疗愈身心的好时节。
小暑节气仍处于三之气之中,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仍然是「夏行春令」。自夏至一阴始生起,阴阳两气相搏间,雷雨在小暑节气频繁光顾,天地暑湿之气渐盛。「暑必挟湿」,暑热期间,湿邪会乘虚而入,而湿邪最易困脾,人们常常出现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口苦胸闷等症状,无病也显三分虚,所以健脾除湿尤为重要。
一、时令养生建议
1
心静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心气相通,故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經》云:「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小暑节气,气候炎热,热走心经,易致人心烦易怒,心神不宁。《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时令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不管天气如何炎热,都尽量做到平心静气。日日是好天,刻刻是吉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方可顾护心阳,养护心阴,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如过喜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君主之官,心神受损极易殃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2
起居
小暑标志盛夏来临。夏季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夜卧早起。午时手少阴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辰。睡眠不足者、气血不足者,午时宜小睡片刻,大约半小时左右,不超过40分钟,有利于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缓解疲劳,减少焦虑的情绪,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3
运动
小暑期间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应注意以下三点:
(1)避暑气
在高温炎热天气,合理利用日光,适当减少外出,并且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以免中暑。
(2)适当动
暑热伤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宜,活动量要适当,不宜不动,也不宜过动。每天的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做好运动前的热身,选择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站桩、瑜珈、、游泳等等。
(3)补津液
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因出汗过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4
饮食
(1)饮食节洁,健脾祛湿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情绪性格等,皆与脾胃紧密相关。 《黄帝内經》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会损伤肠胃。这里的「过量」一方面指食量过大,另一方面也指偏嗜某类食物,过量摄入。
多食、过食、嗜食、暴食,不仅容易导致饮食停滞,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及吸收,而且消化不了的食物还会进一步变成湿邪、热邪、痰邪,成为重要病因,比如夏季,特别是进入小暑后,一些人因消暑贪凉,喝冰镇吃冷饮,而不经意间伤了肠胃。
另外,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的感染。暑多夹湿,食物容易变质腐败。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腹痛、吐泻等。因此,小暑节气要开始注意防范肠道疾病,避免伤及肠胃。
小暑炎热,饮食宜清淡。老话讲:「夏天多吃瓜,中药不用抓。」像丝瓜、冬瓜、西瓜、茄瓜、苦瓜、葫芦瓜等解暑生津,银耳、蘑菇、莲子、芡实、荷叶、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都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脾胃虚弱运化不佳者尽量少食或忌食肥甘厚腻,以防痰湿滋生。
(2)茶灸百脉,升清袪浊
暑日炎炎,此时饮茶,不仅能消暑降温,还能涤浊祛邪。
宋代苏轼撰《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能使牙齿「坚密」;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茶叶中的多酚类、糖分、果胶、氨基酸等成分,与唾液中酶的反应,带来口腔的清爽感;而茶叶的利尿作用有助于带走体内热量和废物,降低体温;茶中的咖啡碱对体温调节中枢具有重要作用。
寅时肺经当令。此时茶灸,可升阳化湿,宣发卫气,通调水道,袪湿消肿。晨起水肿(简称晨肿)多因 「肾气不化、脾湿不运、肺气不降」,导致水液滞留于肌肤。茶灸以 「热茶激发阳气、茶气宣通经络,发汗、利水、消肿」。
巳时脾经兴旺,气血最盛。此时茶灸可借天时温脾阳,化湿浊,助运化,助身体利水消肿。
酉时肾经最旺。 《黄帝内經》记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时茶灸,可借经气活跃之势,助肾过滤水液,代谢废物。
5
祛湿
小暑处于农历六月长夏中。 《黄帝内經·素问》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时之胜也。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主四肢、主肌肉。小暑节气闷热潮湿,雨湿盛行,人容易感受湿邪,有伤脾气。建议在天气晴朗时,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太阳下晒一晒,去除潮湿。此外,暑湿气候的早晚湿凉,露宿不可取,衣着勿赤膊。再有,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座椅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似干燥,但会向外散发潮湿之气,容易诱发痔疮和关节疾病,不要随意久坐其上。
6
按摩
人体身上有三个「泉眼」,经常揉按,可引火下行、疏通心气、健脾祛湿,帮助身体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
(1)出汗过多,揉涌泉——引火归元,防暑降温
人体正常出汗能清火散热,而出汗过多则会耗气伤阴,易导致阴虚火旺。此时可按摩涌泉穴。它是肾经起点,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可引虚火下行,缓解暑热导致的头晕、烦躁。促进肾水上升,平衡心火,改善夏季失眠、多梦的症状。
涌泉穴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度揉20~30次,建议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2)心烦不解,揉极泉——宽胸理气,解暑宁神
炎热暑湿的小暑,很多人会感觉身热不扬,心烦不寐,此时按揉自己的极泉穴。它位于腋窝的顶点,为心经要穴,能疏通心气,缓解暑热导致的胸闷、心悸。
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捏,每次按捏约3分钟。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反复操作5遍。促进腋下淋巴排毒,改善「夏季湿闷」感。
(3)脾虚湿重,揉阴陵泉——健脾通阳,利水除湿
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困湿,则运化受阻,体内多余的水分就不能代谢出去。阴陵泉穴是袪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点按此穴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增强脾运化水湿,改善暑湿导致的四肢沉重、大便黏腻、晨起浮肿等,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二、小暑节气气候特点
乙巳年小暑至大暑半个月处于三运、三之气中。三运主运太宫(土运太过),客运太角(木运太过);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当令之客气为厥阴风木;司天之气厥阴风木;中运金运不及;农历六月进入长夏湿土月。影响当下气候的五运六气因素主要为风、火(热)、湿等。
1
五运分析
乙巳年中运金运不及,三运主运太宫,客运太角。金运不及,木来侮之,火来乘之。
中运金运不及,易导致肺气偏弱,肃降不利,容易出现咳喘、哮喘、皮肤敏感等偏于肺表的问题。木来侮之,易导致肝风内动,情绪波动大,筋脉拘急,抽筋、头痛等。火来乘之,则易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气血上燔而造成眩晕、头痛、血压波动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言明:在厥阴风木司天时,「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也就是说,厥阴司天之政当年,下半年热病多,上半年风病多,但由于胜复原因,燥气来复,因此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之间有时也会出现「暴凉」的气候变化,在人则体现为肝气偏胜的同时,出现肺气偏胜的状况。
主运太宫(土运太过),易导致脾胃系统失衡,出现诸多表现。客运太角(木运太过)除呼应中运的木火燔盛外,无疑也加重阻碍着脾胃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2
六气分析
乙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当令之气)厥阴风木。
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三之气客气均为厥阴风木。厥阴主风,所以此年风气偏胜,其中尤其又以上半年并三之气(小满至大暑以前)风气尤胜,气候也偏温热。这种气候易使人体外感风邪,导致流泪,耳鸣,肢体抽搐,眩晕等。
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炎热明显。与风木生火相得益彰,也为进入少阳在泉、湿热并重的大暑节气埋下了伏笔。
小暑时节,湿热交蒸,万物繁茂。遵循时令养生顺应时序之道,以静安神,以食养心,以动强体,与自然同频共振,可得天地的养护。愿您在炎炎夏日里,既能顺应天地阳气之盛,又能固守体内阴津之本,以平和之心,安然度夏,收获健康与从容。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