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检验科,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他们每天与各种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样本打交道,试图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操作,找出导致患者感染的“元凶”,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培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就医,医生高度怀疑是感染所致时,首先会根据症状采集合适的样本。如果怀疑呼吸道感染,可能采集痰液、咽拭子;怀疑泌尿系统感染,则采集尿液;若是伤口感染,就从伤口处获取分泌物或组织样本。这些样本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迅速送往实验室,开启寻找感染元凶的征程。
到达实验室后,微生物培养的第一步是准备培养基。培养基如同微生物的“食物”,不同的微生物对食物的喜好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可能的病原体选择特定的培养基。比如,培养细菌常用的有血平板培养基,它富含血液成分,能为大多数细菌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培养真菌则需要用到沙氏培养基。培养基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等方法,确保其中没有任何杂菌污染,否则后续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能并非来自患者样本,而是混入的杂菌,干扰判断。
接下来是接种环节,这一步要求实验人员在无菌环境下操作,比如在生物安全柜中,将采集的样本轻轻涂抹或接种到培养基上。每一个动作都需谨慎,避免外界微生物混入。以痰液样本为例,实验人员会用接种环蘸取少量痰液,在血平板上均匀划线,这样随着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会沿着划线形成单个菌落,便于后续分离和鉴定。
接种后的培养基被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不同微生物对培养条件要求各异,细菌通常在35℃~37℃的恒温箱中培养,这接近人体体温,适合大多数病原菌生长;而有些厌氧菌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此时就会用到厌氧培养箱。在培养过程中,微生物会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分裂增殖,经过一定时间,原本透明的培养基上逐渐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这些菌落形态各异,有的光滑湿润,有的干燥粗糙,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白色、黄色、绿色等。菌落的这些特征能为初步判断微生物种类提供线索。
当菌落长出后,实验人员开始进行鉴定工作。首先通过肉眼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分类。之后,还会借助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比如细菌是球菌、杆菌还是螺旋菌。同时,采用染色技术,像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不同染色特性的细菌在治疗用药上有很大差异。此外,还会进行一系列生化反应检测,例如某些细菌能分解特定糖类产酸产气,通过观察这些反应结果,能更准确地确定细菌种类。 除了常规培养鉴定,对于一些难以培养或特殊的病原体,还有其他检测手段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核酸检测技术,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定核酸片段,快速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病原体,像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的检测,核酸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微生物培养及相关检测,一旦确定了感染的病原体,医生就能根据其特性,精准选择治疗药物,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正是实验室里这些看似复杂繁琐的操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在与感染的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