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疗故事
2025年5月,清晨的拉萨,阳光洒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走廊上。听说北京来了位专门治疼痛的专家,一位名叫巴桑(化名)的老人佝偻着腰走进疼痛门诊。
“可以做微创手术,很快就能好。”王凯医生用手比划着,“只会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切口。”这期盼已久的消息为治好折磨他多年的腰椎疾病带来了希望。在家门口的医院做个微创手术就能驱散疼痛,这一改变,源于一年前北医三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王凯的援藏决定。
01
首例标准化腰椎侧路镜手术
到西藏十余日,王凯接到拉萨人民医院的援藏专家杨辰的会诊请求。56岁的藏族大姐卓嘎(化名)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腿疼痛难忍,下不了床。核磁显示腰4/5节段髓核脱出压迫神经。
“可以微创治疗!”王凯给出肯定答复,在设备短缺情况下,他协调拉萨市人民医院借用手术室,于2024年8月19日,西藏首例“侧卧位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成功实施。
手术台上,王凯医生精准地在患者腰部开了一个不到1厘米的切口,放入套管,在屏幕直视下,小心翼翼地避开神经,用专门的镜下髓核钳把突出部分完整取了出来。
手术用时仅半小时,卓嘎醒了,她惊喜地发现折磨她那么久的剧痛,一下子减轻了,腿也轻松多了。
该手术不仅为患者卓嘎解除了长期困扰的病痛,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原来在西藏本地,也能用这种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技术治病。
图 | 王凯(右2)为患者做手术
02
抽丝剥茧破解产后疼痛之谜
刚忙完这台手术没多久,西藏妇产儿童医院一位刚生完孩子的年轻妈妈央宗(化名),不知怎么回事,走一会儿路双腿就疼得厉害,各科多次会诊仍找不出病因。
王凯医生接到会诊后马上赶到了医院。“哪里疼?是针刺感还是灼烧感?走多远会发作?休息后能好转吗?”王凯没有急于翻看检查报告,而是细致询问症状特点。经过详细的全身检查,他判断这很可能是双小腿周围的肌肉和筋膜紧张痉挛引起的疼痛,并制定了无创康复方案。王凯请康复师给产妇做针对性按摩和拉伸,教她做一些锻炼动作来调整姿势,考虑到患者处在哺乳期,很多口服药无法使用,又额外配备了一些外用的药物。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方案效果很好,央宗的腿疼一天天减轻,慢慢能正常走路了。这个病例让当地医生意识到,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疼痛,需要疼痛专科医生来看。
03
从零到一:疼痛门诊挂牌开诊
“要让西藏的疼痛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怀着这样的信念,王凯开始着手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创建疼痛门诊。协调各部门完善诊疗流程,争取设备引进,终于,2024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个“疼痛与脊柱微创专家门诊”正式开诊了!王凯医生成了这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坐诊的疼痛专家。刚开诊时患者寥寥,但王凯医生看病认真,效果也不错,慢慢地在病人中传开了,专门来看腰腿痛和颈肩痛的病人也多了起来。
图 | 王凯在门诊与患者交谈
援藏医疗故事
巴桑老人每走几步就因腿疼而皱眉。“王大夫,听说您能做不用开刀的微创手术?”他满怀期待地问。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紧握王凯的手:“我信你!”离开时,他蹒跚的背影让王凯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家门口就能治”——这句话不只是对巴桑老人的承诺,更是对西藏所有疼痛病人的承诺,也是他来援藏的初心。
2024年8月,王凯医生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来到拉萨。现状摆在眼前: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竟没有一家医院设立疼痛科。无数饱受腰腿疼痛折磨的患者,要么默默忍受,要么辗转千里赴内地求医。
现在,王凯医生一边坚持每周看门诊,用现有的办法尽力帮病人缓解疼痛;另一边,他抓紧推动椎间孔镜等设备的引进、安装,培训本地的医生。在王凯眼里:帮医院培养出自己的疼痛微创团队,这个新生的疼痛门诊才能真正在高原扎根,让西藏同胞不用千里奔波,在家门口就能赶走疼痛,重获健康,这,正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最根本的意义!
文 | 宣传中心 郭婧博,“组团式”援藏专家、北医三院疼痛科 王凯
编辑 | 宣传中心 陈笑悦
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