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出现脚肿的情况在临床较为常见,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病理机制,而中医在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上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从西医角度看,胰腺癌伴肝转移时,癌细胞在肝脏的扩散会严重影响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白蛋白等重要物质。当肝功能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就会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脚肿。同时,肿瘤的压迫可能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使得血液在下肢淤积,进一步加重脚肿症状。
中医认为,胰腺癌伴肝转移脚肿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胰腺癌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积聚”“黄疸”范畴,肝转移后病情更为复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转移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水湿内停,聚于下肢则形成脚肿。此外,脾主运化水湿,胰腺癌及肝转移会损伤脾胃功能,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代谢,也会加重脚肿。
针对胰腺癌伴肝转移脚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进行个性化治疗。若患者脚肿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湿盛症状,可采用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胃运化水湿,从根本上改善水湿内停的状况。若患者脚肿伴有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肝郁气滞症状,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有助于水湿的代谢。
同时,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盐,减少钠的摄入,以减轻水肿症状;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薏苡仁、赤小豆等。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疗时有较强的整体意识,注重对患者的气血、脉络、脏腑机能的调节,出身于中医世家,《袁世医方》第八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传承人、“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专家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先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三联平衡”理论,帮助了一位又一位海内外肿瘤患者,且自2000年至2017年十余年间,先后举办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为其他正在努力奋战的患者增强抗癌信念,提高治癌信心,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胰腺癌真实案例分享:
朱某,男,胰腺癌,2020年7月15日初诊,浙江省德清县
患者于2019.6在浙江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见CA199升高,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为胰尾癌多发转移,专家告诉他:“说你运气好一点,六个月,运气不好,3个月。”后行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化疗10次,胰腺转移缩小,但发生肠粘连。做胃镜通开结肠后,发现肿瘤,于2019年11月26日行手术切除,里外都被缝了36针,后替吉奥+吉西他滨化疗6次,人瘦到98斤。2020年7月25日,在朋友介绍下,就诊于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药后胃口好了,饭量、体力增加;后继续用药,身体逐渐好转,体重慢慢恢复,免疫力增强。疫情期间,“阳”过三次,但均无太大反应,要么是当天好,要么是次日就好了。2024年6月27日,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暨2024龙年中国行杭州站”公益活动,分享抗癌经历与经验;如今的他69岁了,却坚持日行两万步,坚持上班(企业家),还能举重150斤。
在面对胰腺癌伴肝转移脚肿这一复杂病症时,中医并非辅助治疗,而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中医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中医治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以更好地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