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说“我抑郁了”,可能指暂时的情绪低落,但临床抑郁症(MDD)是一种医学疾病,是生理症状与心理症状并存,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伴随失眠/嗜睡、食欲骤变、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注意力、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自杀念头。作为家属如何科学支持尤其重要,这些话请别再对抑郁症患者说。
误区一:“他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性格太软弱了”。
其实抑郁症与患者的意志力无关!抑郁症患者涵盖各年龄、职业甚至不乏别人眼中的强者,美国前总统林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均曾受抑郁困扰,抑郁症病因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因素很复杂的互相交织,其中生理方面涉及遗传、神经递质紊乱、甲状腺轴失调等,心理方面涉及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被虐待)等,社会方面涉及长期压力、家庭冲突等,单纯指责患者“不够坚强”无异于责备肺炎患者咳嗽,只会加重病耻感。
误区二:得了抑郁症“散心/忙碌就能自愈,不用吃药,吃药会成瘾或变傻”。
轻度的抑郁确实可通过心理治疗缓解,但中重度的抑郁必须药物+心理等联合治疗,单一方式效果有限。抗抑郁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起效,需足量足疗程(通常2-4周起效)。
擅自停药或拒药危害极大。会加重复发风险:首次发作的抑郁停药后复发率超50%,三次发作需维持治疗3~5年甚至终身。
骤停药物会出现停药反应:可能引发头晕、出汗、情绪波动等。现代的抗抑郁药(如SSRIs类)无成瘾性,副作用可控。
有时所谓的“变傻”实为抑郁本身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
规范治疗可逆转损伤,而拖延治疗反而可能造成大脑结构改变。
那么作为家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理解疾病本质,接纳抑郁症是如糖尿病般的慢性病属性。
支持规范治疗:督促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勿自行调药。
长期陪伴:首次治愈后需维持治疗8-12个月,多次复发需更长疗程。再次和抑郁症患者沟通:注意不评判,只倾听,患者倾诉时点头回应,少打断、少给方案;
关注微小进步:如“今天你喝了整碗粥,真好”(强化积极信号);明确治疗导向:
若患者拒绝就医,可说:“我咨询了医生,这种痛苦有办法缓解,我们试试好吗?”。
最后关键提醒:家属勿忽视自身耗竭!长期照料需定期“心理充电”,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援。
专家简介
桑文华
桑文华:科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心理治疗师,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附属安科纳联合医院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双相障碍专委会成员,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精神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27年余,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3篇。主持参与2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主要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失眠症的诊治,对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双相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每周一全天精神科知名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心理门诊。
专家简介
米琨
米琨:情感障碍二科副主任,中共党员,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学救援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保定市精神科质控管理成员。先后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8年,发表论文数篇,参编著作2部。主要擅长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的诊断、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精神障碍、难治性精神疾病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每周二下午精神科门诊、每周二晚上夜间心理门诊、每周三上午心理门诊。
情感障碍二科简介:
情感障碍二科是我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为封闭式管理男病房,设置床位41张,位于门诊病房综合楼12楼。主要收治各类情感障碍患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期情感障碍、老年期情感障碍、恶劣心境、抑郁谱系障碍等相关疾病的男性患者。科室所属的抑郁症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科室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电休克治疗等综合性诊疗服务。科室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化评估、专科化护理、特色心理护理以及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出院延续性护理为我科的特色护理内容。
情感障碍二科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和心理治疗等功能为一体,帮助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科室与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治疗联盟,并为出院患者提供长期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指导。
情感障碍二科
供稿科室 | 情感障碍二科
审核 | 桑文华
责编 | 王熙
审核 | 马克谨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