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精神心理科 闫瑞颖
编辑 | 刘家碧
暑假来临。家长们既希望孩子能够在假期充电学习、提升自我,也期待能趁这个机会和孩子多加沟通,增进感情。顺义妇儿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闫瑞颖从四个方面讲解了暑期计划的制定方法,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习、成长,还可以让家长带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一、避免暑假焦虑:亲子共商成长计划
家长需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与其共同制定假期目标,拟定一份合理、可执行、有弹性的时间计划表,囊括孩子的休息、学习、兴趣、实践、社交、自由时间等。一方面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用双方协定的制度来约束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只是计划落实的协助者,而不是操控者,纪律应该来源于自由,而不是约束。
1、假期学业安排
(1)温故知新,鼓励孩子根据自身情况,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温习巩固,适当进行新学期的知识预习。
(2)建议每周举办家庭读书会,每天留出30分钟“探索阅读时间”,让孩子自选感兴趣的书籍。
(3)建议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馆等,让家长和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和眼界。
2、鼓励孩子在假期解锁新技能
新技能可以是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的,也可以是生活技能类,如烹饪、整理收纳、种植养护等。这些技能可以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但需注意尊重孩子的第一选择,帮助设置阶段性小目标,把发生的小失误变成有趣的学习经历,共同收获比技能更宝贵的成长礼物。
3、探讨电子产品的管理
暑假是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重灾区”。家长们要和孩子沟通好如何管理和使用电子产品,如制定“家庭电子公约”,建议每日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小时;设置“无屏幕时间段”,可以选在用餐或睡前1小时。让电子产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影响正常生活、身体健康的拦路虎。
二、家务劳动: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孩子必须培养的生活技能。适当安排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责任心。点点滴滴的家务劳动,也可以构建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走出家门:培养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
暑期可以适时安排家庭旅行,让孩子融入大自然,观察动植物,感受四季变化,帮助放孩子释放身心压力,陶冶情操。旅行前,鼓励孩子参与制作旅游行程计划表、出行物品准备清单表、费用明细表等事宜,既能锻炼孩子的组织规划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财商。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家长也让孩子提前体验“工作”,如“小志愿者”“小记者”“小社区工作者”等职业。这种教育方式,既锻炼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实现教育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目的。
四、爱在陪伴中生长:暑期亲子关系滋养指南
1、亲子沟通技巧
由于孩子平时的学业比较紧张,再加上线上交流成已为必不可少的社交方式,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就显得少之又少。但好的教育,藏在日常对话里,而暑期,家长恰好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在孩子放松的状态下促进亲子交流。家长朋友可以增加和孩子的谈心频率,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交流,沟通时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不能只想着“教”孩子说话,更要用心“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2、高质量陪伴指南
家长应多安排孩子喜欢的亲子活动,放下手机,用心陪伴,真诚参与,正向夸奖,积极鼓励,让孩子感受陪伴的过程是愉悦的,这种高质量陪伴远胜过物质的堆砌。
3、参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孩子对社会的贡献,不该等到长大以后。亲子公益活动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育儿方式,是传递给孩子善良、感恩、勤劳、尊重等美德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让家长们在陪伴中见证孩子的成长。
闫瑞颖医生强调,在制定假期计划中,重点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根据实际情况申请调整。假期是孩子生命能量的补给站,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