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革命者,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靠自学掌握,并且成功地被他结合于中国国情,最终带领全党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很多人会有疑问,毛泽东当年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高材生,新民学会的创办者,老师是知名的长沙大儒杨昌济,在北京当图书管理员时是李大钊十分欣赏的员工,同时,他还是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徐特立、蔡和森、向警予等许多我们熟知的革命家就是在毛泽东的协助下踏上了留法学习的道路。可以说他有着近水楼台和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出国深造呢?
其实,毛泽东当时是有赴法求学的打算的。从改造落后中国的使命需要,从他对新思想、新风气的无限渴望,他都是赴国外求学的倡导者。他曾对和他一起的新民学会的会员说:“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地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从毛泽东当年的这番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到国外去学习深造的态度。
然而,历史并不像剧本那样过去排演,一件意外的突发事件,让毛泽东的这一想法突然中断了。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去世,毛泽东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立即中断了在北京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连夜回到韶山。毛泽东守在母亲的灵位前,回想起母亲的高风亮节和深恩厚泽,他不禁思绪万千,和泪写下了那篇催人泪下的《祭母文》。
在料理母亲后事期间,毛泽东的内心逐渐冷静了下来。首先,毛泽东看到,许多有救国救民志向的优秀分子不约而同地离开了这片土地,远渡重洋去求学,造成了国内的空虚,无疑是一种人才外流,若是没有学成归来或者滞留在了国外,国内的劳苦大众会陷入更长时间的孤独困苦之中,没有人来解脱他们。其次,他感到,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的文化逻辑去解决,国外的东西再好,也只能是装饰品,根本变化还是靠内因。再说,如果真的要学习,未必一定要“出洋”,读译本一样能学到精髓。此外,毛泽东还有另外一层想法,那就是自己留在国内,坚守住大本营,率先开展革命实践,给那些出洋的同志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不久以后的那场掀起于湖南,席卷北京、上海、广东的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就是毛泽东投身于革命实践的首次尝试,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从此,毛泽东名声大振,受到了各界的瞩目,同时也遭到了湖南反动军阀
赵恒惕
的追杀。也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开始转型,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唤起农奴千千万”的农民运动中,开启了他伟大光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