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断崖式降温”来得猝不及防
多地气温一夜跌回 “初冬模式”
可比起冷,更让人难受的是降温后的 “干”
其实不用慌
今天整理了一份「秋季滋阴润燥清单」
一起来抓抓秋日养生的重点吧

先搞懂:秋天为什么会 “燥”?其实不是喝水少,是 “阴液” 不够了
中医说 “秋冬养阴”,秋天的 “干”,多是体内 “阴液不足” 导致的。秋天天气转凉,空气里的水分变少,加上早晚温差大,身体里的“阴液”(可以理解为滋养身体的 “津液”)很容易被干燥的空气 “耗掉”。
就像树叶在秋天会缺水枯萎一样,我们的身体缺了阴液,就会出现这些 “燥症”:
上半身燥:喉咙干、鼻子干、嘴唇裂,甚至干咳少痰;
下半身燥:大便干、皮肤干,小腿、胳膊肘容易起白屑;
整体燥:觉得没精神、口干却不想猛喝水,偶尔手脚心发热。
三个滋阴润燥方法,简单好操作
吃:2味当季食材,润燥胜梨汤
01
银耳红枣莲子甜汤
功效:润肺养阴,理气止咳,安心宁神。

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加3颗红枣、1小把莲子,煮30分钟到出胶,放温后加一勺蜂蜜。早上当早餐,或下午当加餐,喝上一周就能感觉喉咙舒服很多。
02
玉竹沙参汤
功效:健脾益气,润肺止咳,对干咳无痰,咽痒,脾胃虚弱者佳。

玉竹 10 克、北沙参 10克、麦冬5克、红枣 10克、瘦猪肉200克。瘦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开水中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将所有食材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 1.5-2 小时。再加入百合搅拌煮20分钟。出锅前加少量盐调味即可。喝起来有淡淡的清甜,润燥又不苦。
如果用了上面的方法,干燥还是没缓解,甚至更严重,可能是体质问题,比如脾胃虚弱,或是“阴虚夹寒”,消化不了太滋腻的食材,建议先吃几天小米山药粥养脾胃,再慢慢加润燥食材。
护:2个关键部位,细节锁水润
除了调理吃食,其他两个身体关键部位的日常护理也能帮身体锁住水分,减少阴液消耗。
1.护喉咙:
秋天说话多了容易干,每天早上用淡盐水漱口 1 次(水温别太烫),能清洁喉咙还能缓解干痒;说话时尽量放慢语速,别大声喊,减少喉咙水分流失。
2.护皮肤:
洗澡水温别太高(38-40℃最好),时间别超过 15 分钟,不然会洗掉皮肤表面的油脂,加重干燥;洗完澡 3 分钟内涂身体乳,重点涂小腿、胳膊肘这些容易干的部位,锁住水分。
养:睡前10分钟,晨起不口干
秋天睡不好也会加重干燥,睡前花 10 分钟做这几件事,既能助眠又能滋阴。
一、温水泡脚
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水量没过脚踝,泡到脚面微微发红就行。泡的时候可以用手搓揉脚底的 “涌泉穴”(脚掌前 1/3 处),帮助身体滋阴养肾,肾好阴液才足。
二、按揉“助眠穴”,快速安神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是养心安神第一穴。睡前用拇指按揉3-5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可缓解心烦、失眠;

安眠穴:位于耳后乳突与风池穴之间的凹陷处,按揉此穴能镇静安神,改善头痛、失眠、多梦,每次按揉2~3分钟即可;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睡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后,按揉涌泉穴5分钟,可滋阴降火、安神助眠,同时增强免疫力。

因个人体质不同,解燥需辩证对待。总体来说:
√ 应做到饮食清淡,选择新鲜果蔬,多喝水;
√ 避免辛辣、油炸、肥腻的食物,葱、姜、蒜、烈性酒等
也应尽量避免;
√ 选择润燥食物,如百合、银耳、核桃、甘蔗、牛奶等。


秋季是收敛、滋养的季节,顺应天时调整起居饮食,才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希望这篇降燥滋补清单能助您度过一个滋润安康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