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西安市心理援助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深夜,一通电话接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电话那头,是一位情绪崩溃的年轻男性。
这是“12356”心理援助热线日常接听的其中一通来电,也是陕西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中的一个缩影。
如今,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不再是“小众困扰”,而是逐渐成为跨越年龄、牵动家庭的民生焦点。
24小时“心灵急救站”
电话背后的绝望与希望
今年4月,陕西全面开通这条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由医生、心理治疗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为陷入情绪困境的人提供倾听、支持和干预。这是我省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为更多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走出了心理困境。
“疗愈,从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心理治疗师杜凤说,“12356”心理援助热线具有及时性、便利性、高效性、公益性等特点,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当晚,正值夜班的热线咨询员温丁懿接到了那位男性的电话。电话那头男士声音沙哑,说自己在河边,刚吃了头孢又喝了酒。细聊下来才知道,那天是他亲人的忌日,加之工作原因,情绪长期受到困扰需用药控制。
温丁懿没有急于劝说,而是耐心倾听,一边肯定他坚持治疗七年的坚强,一边悄悄记录关键信息,同时在工作群呼叫二线同事协助报警。
四十多分钟里,从一开始说“想跳下去”,到后来慢慢说“谢谢你,我要挂电话了不想耽误你时间”,温丁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自己已经很难受了,但是还在一直考虑我怕影响我休息,他的内心一定是善良的。”
一直等到凌晨12点多,警察传来消息:人找到了,已经被家属接走了,她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10月16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12356”心理援助热线工作站内,热线咨询员温丁懿正在接听来电。记者 袁晨/摄
这样的紧急救助,“12356”心理援助热线每天都在发生。杜凤介绍,热线每天接到约70通求助电话,19岁至40岁的来电者占比较高,约占70%。来电者的困扰主要涉及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情绪问题、经济问题等。
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西安市热线的接听工作,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98人组建的专业团队,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
然而,并不是每一通来电都能有“好结果”。
温丁懿坦言,大部分时候,来电者要么不愿说地址,要么不肯给家属电话,遇到高危案例干预难度大。“你明明知道来电者可能有危险,却无法精准找到,那种无力感特别熬人。”
温丁懿告诉记者,接线员会以倾听和共情的态度聆听来电者的想法、困难和诉求,在保持自身情绪稳定的同时,也要接纳工作的局限性。同时希望心理援助热线未来可以与公安等部门加强紧急热线联动,提高心理危机事件的协同效率。
校园“心育”密码
考砸有人帮难过有人陪
“我们班的4人小组特别好,上次我考试没考好,组员不仅帮我分析错题,还陪我聊天解闷,比自己闷在心里舒服多了。”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卢奕辰口中的4人小组,正是学校打造的“小组合作成长共同体”。
不仅是学习上的伙伴,更是心理上的同辈支撑。遇到烦心事能互相倾诉,有困难时能彼此帮扶,成为校园心理防护的“第一道关卡”。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独一课,而是要融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郭戈说。
为了构建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体系,学校从制度层面夯实基础,成立校长牵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制定“预防、预警、干预”三位一体的危机干预预案,明确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校级领导的快速响应流程,确保每位学生的情绪变化都能被及时捕捉。
“我们不搞‘心理孤岛’,而是用‘五育融合’滋养积极心态。”郭戈介绍,学校以“臻彩”课程为骨架,把心理教育“藏”进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
德育课用红色故事筑牢心理根基,智育课通过小组合作营造支持性学习氛围,体育课保障每天锻炼释放压力,美育课让学生用绘画、音乐表达情绪,劳育课在田间劳作中锻造坚韧品格。

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开展学生考后心理赋能辅导。学校供图
评价体系同样暗藏心育巧思。
每位学生可凭特长与综合表现获取星级臂章成为“校园之星”;校园活动中设置“最佳进步”“最具合作力”等奖项取代名次奖励;老师手中的“星灿成长币”,学生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能获得,攒够还能兑换荣誉臂章或在校园内就能实现抓娃娃自由。
心理健康教师刘碧琳介绍,学校还打造了“心福小筑” 咨询室、“心语长廊”放松区,组建“心境心理剧社团”——学生自编自演校园生活中的情绪困扰,两部关于家庭沟通的心理剧在今年校园艺术节首演,不仅让演员释放了压力,更在台下同学中引发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努力收获了显著成效,在校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17%,远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但深化家校共育的实效性仍是当前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足,有的过度焦虑,孩子一点情绪波动就慌不择路;有的则忽视否认,认为孩子就是矫情。”刘碧琳说,学校通过家长学堂、家长开放日、心理工作坊、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向家长发送年龄段心理指导信,让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真正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郭戈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科学和专业。学校将持续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协作的守护网络,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孩子“病了”
让家庭成为治疗的重要参与方
“以前总觉得孩子不上学就是偷懒,直到来这里才知道,他心里有多痛苦。”在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家庭开放病房,12岁男生小阳(化名)的妈妈红着眼眶说。
小阳因学业压力大、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出现了自伤行为,还常说“活着没意思”,但最初家长认为孩子是装病逃学,直到情况越来越严重,才带着孩子来就诊并诊断为情绪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儿少科副主任医师张海艳解释,过去只关注孩子治疗,家长很少参与,导致很多孩子出院后回到原有家庭环境,问题很快复发。
“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家庭沟通模式、家长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只有改变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才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困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医院设立了陕西首家家庭开放病房,家长全程陪同,让家庭成为治疗的重要参与方。
张海艳告诉小阳的父母,焦虑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不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沟通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沟通的第一步,心口一致是沟通的关键。”张海艳举例说,当父母发现孩子玩手机时,应该直接指出,而不是把问题上升,指责其不思进取。

10月16日,张海艳在家庭开放病房家庭治疗室内进行沟通疗愈。记者 袁晨/摄
在医生的指导下,小阳的父母学会了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坏情绪,说事时不把情绪带进去,这种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家庭成员保持冷静和理智,有效地避免情绪化的争执。”小阳妈妈深有体会。
“父母终于能懂我了。”经过一周治疗,小阳情绪明显缓解,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只要家长愿意配合,效果往往超出预期。”张海艳强调,治疗的目标不是让孩子立刻返校,而是帮孩子修复情绪、家庭重建信任,“只有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孩子才能有勇气面对外界的压力,避免问题反复。”
从24小时在线的“心灵急救站”,到校园中的“成长共同体”,再到全家参与的“心理康复营”,陕西正逐步搭建一张覆盖全人群、贯穿全流程的心理健康守护网。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不是某一个人、某一机构的事,而是一场需要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行动。随着更多专业力量的加入、服务模式的完善,这张“心理守护网”将会越织越密,让每位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找到温暖与希望。
(记者 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