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老街尽头的小吃摊上热气腾腾,几位阿姨围坐着,嘴里嚼着刚出炉的烤串,时不时用纸巾擦擦嘴边的油。
她们笑谈着各家孩子的近况,却没人注意到,一边不远处的陈大爷却默默把手中的烤红薯放回了摊位。
陈大爷之前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医生反复叮嘱他要少吃路边摊、远离某些“危险食物”。可他心里却琢磨,“吃了这么多年,真有那么可怕吗?”
事实上,很多人像陈大爷一样,天天在生活中与健康风险擦肩而过,却未曾察觉有些食物,其实暗藏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一级致癌物的危险。
那么,到底哪些食物属于“一级致癌物”?它们能否真如传说中那样伤害身体?我们日常餐桌上,是不是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本文将为你揭开事实真相,并给出切实可行的防癌饮食建议。
尤其是第3类食物,很多人都以为“健康”,其实最容易被忽视。读到最后,你会明白: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真的来得及。
什么是“一级致癌物”?为什么这么可怕?
“一级致癌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权威认定的最明确能致人类癌症的物质。
也就是说,它们的危害已经被充分证实,没有“赌运气”的余地。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新发癌症患者人数高达约380万,饮食相关的致癌物暴露,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一些看似家常的食物,因为加工、保存等原因,极易成为“一级致癌物”的温床。
很多人以为这些东西离自己很远,其实它们就藏在普通家庭的厨房和餐桌上,比如下面这些被反复警示的致癌源头:
哪些食物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这些千万别再随便吃
专家反复提醒,以下四类食物容易富集或产生一级致癌物,长期食用风险极大:
霉变食品黄曲霉素
常见于霉变的花生、玉米、坚果及红薯等。黄曲霉素是致癌能力极强的毒素,1微克/千克就可导致肝癌。
研究发现,80%以上原发性肝癌与黄曲霉素污染有关。霉变食品表面即使切掉发霉部分,深层毒素依然难以去除。
腌制食品亚硝胺
腌肉、咸鱼、咸菜等腌制食物,是我国南北方饭桌和冬季储备的“常客”。这些食物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主要致消化道癌症。
广东等地的咸鱼摄入习惯,与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直接相关。有数据显示,长期大量摄入腌制食品的人,患胃癌风险约提升30%-50%。
油炸、熏烤类食品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致癌物
烤串、炸鸡、烤肉、熏鱼、腊肉等美食,制作过程温度高、烟熏足,极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苯并芘已被列入一级致癌物,高温油炸、炭火烤制都能让其含量骤升。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这类食物的人,肺癌、胃癌、食管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癌症患者中有高比例经常食用油炸熏烤食品。
高盐高糖高油食物慢性致癌“温床”
长期高盐饮食已被证实与胃癌、肝癌风险密切相关。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但实际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平均摄入量超标近一倍。
而高糖高脂饮食不光让你发胖,更会在体内制造慢性炎症环境,为癌症生长“助力”。
有些习惯,你以为没事,其实正在“温水煮青蛙”。比如炒菜锅底反复用油(反复加热后会富集多种致癌杂质),或者食品贮存不当导致隐性霉变。这些看似“小事”,都是健康隐患的“埋伏点”。
怎么吃,才能减少致癌风险?权威防癌饮食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与多国防癌指南一致建议,预防癌症,远离一级致癌物,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入口”处把好关:
优选安全新鲜食材
坚决不吃霉变、可疑变质食物。花生、玉米、红薯等必须干燥避光储存,发现发霉、苦味、异味立即扔掉。
合理烹饪方式
少油炸、拒炭烤、杜绝反复煎炸锅底油。推荐清蒸、炖、煮、快炒,降低高温产生致癌物的机会。
减少腌制食品摄入
咸鱼、腊肉、咸菜等要严格限量,尽量用新鲜原味替代。腌制品偶尔吃没问题,但杜绝长期大量食用。
均衡膳食,多吃蔬果和全谷
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有中和部分致癌物、保护消化道的作用。柑橘、猕猴桃、西红柿、芦笋等本地时蔬和当季水果是膳食防癌“战士”。
戒烟限酒,控制三高
烟草烟雾、过量饮酒同样属于“一级致癌物”。此外,血糖、血压、血脂过高,慢性炎症状态会让癌症的土壤变得肥沃。
适度运动,规律作息
运动可提升免疫力,促进代谢,减少多余热量及毒素残留。每日保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一级致癌物清单》
钟南山主编.《实用防癌饮食》.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际公认的六大一级致癌物,就在我们身边,劝你趁早忌口》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环境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