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适宜技术】皮疹的分型与诊治
创始人
2025-10-19 23:15:20
0

皮疹亦称皮肤损害或皮损,是指客观存在、可通过视诊或触诊检查出来的皮肤及黏膜的病变。

常见病因

皮疹: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三类。

一般因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个人卫生等。

外因:日光照射等物理性因素,昆虫叮咬等动物性因素,花粉等植物性因素,生活日化用品等化学性因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等。

内因:遗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精神因素、内脏疾病等。

临床分型

皮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皮疹是由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继发性皮疹可由原发性皮疹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等引起,但两者有时难以完全区分。

原发性皮疹

斑疹:局限性皮肤颜色变化,既不凸起也不凹陷,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

丘疹:局限性、实质性、隆起性损害,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

斑块: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直径大于1厘米。

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直径一般1厘米者称为大疱。

脓疱:内含脓液的疱,可见于脓疱疮。

结节: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肿:内含液体、黏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如皮脂腺囊肿。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性、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红晕,常突然发生,短时间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自觉瘙痒,常见于荨麻疹。

出血:血管内血液外溢所致皮损,针尖样局限性出血为瘀点(或出血点),较大的出血融合斑为瘀斑,大小介于瘀点与瘀斑之间者为紫癜;如果大量出血并积聚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称为血肿。

继发性皮疹

鳞屑:即将脱落的角质层,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

浸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含水量较多后出现变软、发白、起皱。

抓痕:搔抓或摩擦所致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状或线状缺损。

糜烂: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损。

溃疡:深达真皮、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裂隙:亦称皲裂,指皮肤的线条状裂口。

痂:创面上渗液(脓液、血液等)、药物、上皮细胞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苔藓样变:亦称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边缘清楚,多伴剧痒,可见于慢性湿疹。

萎缩:皮肤的一种退行性变引起的皮肤变薄,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诊断思路

皮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对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询问患者病史时,要注意既往有无皮疹病史,周围疾病流行及接触情况,此次发病表现及诊疗经过等,注意皮疹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病史采集

针对皮疹本身的问诊,性别与年龄。诱因,如异常接触物品或病人、用药、日晒、呼吸道感染、发热等。部位,皮疹始发部位、扩展部位。特点,皮疹的形态、色泽、大小、界限、分布及出疹顺序,皮疹是否高于或低于皮表,有无渗液等。发作形式,突发或缓慢起病。发作时间,急性(数小时或数天),见于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药疹、疱疹、病毒疹;亚急性(数天或数周),见于湿疹、特应性皮炎、脓疱疹、疥疮、虱病、药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癣、念珠菌病;慢性(数周或数月),多见于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癣、神经性皮炎;加重及缓解因素。

相关鉴别问诊:皮疹伴发热多见于病毒疹、脓疱疹、药疹等;皮疹伴瘙痒,见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疥疮、面病、虫咬皮炎、水痘、疱疹样皮炎、丘疹性棘层松解性皮病、癣、银屑病、药疹、玫瑰糠疹、念珠菌病、应激性瘙痒或单纯性苔藓等。

诊疗经过问诊:患病以来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和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检查结果如何;治疗和用药情况,如是否内服或外用药物等,疗效如何。

患病一般情况问诊:包括精神、饮食、睡眠、大便、小便、体重变化等,以了解全身一般情况。

其他相关病史问诊:既往有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有无皮疹、湿疹、哮喘史或过敏倾向;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周围类似疾病流行及接触情况;有无相关疾病家族史。

皮疹检查:皮疹的形态、色泽、大小、界限,是否高于或低于皮表,有无渗液和触痛。

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淋巴结、眼结膜、口舌咽部黏膜、心、肺、肝、脾、关节等。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性皮肤病;中性粒细胞升高,见于细菌性皮肤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免疫病理检查:适用于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皮肤血管炎等免疫皮肤病。

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疥疮、螨虫、真菌菌丝、细菌等。

斑贴试验: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

皮肤划痕试验:用于诊断荨麻疹。

治疗方法

皮疹的治疗原则

首先应明确是单纯皮肤病变还是合并其他系统病变。

重视皮肤病与环境、精神因素的关系。

根据病因与发病机制等选择药物。比如,化脓性皮肤病宜选用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

根据皮损特点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皮疹的药物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等。

皮疹的外用药物

选择正确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药物,过敏性皮肤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选择正确的剂型:根据皮疹特点进行选择。急性期:有糜烂渗出物多,选用溶液湿敷,湿敷间期可用油剂保护皮疹;仅有红斑、丘疹,无糜烂渗出,选用粉剂、洗剂;急性期患者,忌用软膏或有刺激性药物。亚急性期:有糜烂,渗液少,有结痂,选用油剂、糊剂;无糜烂,选用乳剂、糊剂。慢性期:角化过度、增厚、苔藓样变,选用软膏、硬膏、乳剂等。如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可用酊剂或醑剂、乳剂、洗剂等,小儿以后两种药物剂型为宜。

使用注意事项:必须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告知病人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剂型。向病人或家属详细告知用法,如湿敷时需要用6层纱布浸湿溶液,以不滴水为度,紧贴于患处;分泌物较多者,宜勤换湿敷;大面积湿敷时需要浓度低一些,以免吸收中毒。用药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皮损部位而有所不同。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于婴幼儿、面部或会阴部。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久用易产生耐药性,故需要经常变更药物。一般先选用作用较温和、浓度较低的药物。(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提供)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6... 很多人认为,吃清蒸鱼、炖汤是养生的好选择。这样的饮食方式给人一种健康的印象,仿佛每一口都是对身体的滋...
人社部:最低工资标准公布 10月17日,人社部官网公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10月1日)。 ...
医生指出:糖尿病人身体如果出现...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让人皱眉的词,似乎总和“控制饮食”、“血糖波动”、“并发症”这些警示词连在一起,仿...
男生说分手了,如何挽留? 分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当你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时,你心里肯定会觉得很难过。但是,...
“无耳”宝宝的蜕变之路:耳再造... 先天性小耳畸形,让许多孩子在成长中面临外貌与心理的双重挑战。但科学塑耳技术的进步,正为这些孩子打开通...
防控诺如病毒,守好“入口关”和... 秋冬季节是诺如病毒腹泻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家庭易聚集,单位易暴发;主要症状是腹...
火电厂锅炉水质管控指南:钠离子... 在火电厂锅炉水质检测中,钠离子含量的测定是核心环节之一。其检测范围覆盖 0.023μg/L 至 23...
原创 湖... 在北京时间10月16日的NBA季前赛中,湖人以94-121不敌独行侠。比赛中,湖人一度领先达到17分...
【基层适宜技术】皮疹的分型与诊... 皮疹亦称皮肤损害或皮损,是指客观存在、可通过视诊或触诊检查出来的皮肤及黏膜的病变。 常见病因 皮疹:...
原创 突... 北京时间10月15日晚上22点27分,NBA赛场传来一条让人意外的消息:中国球员曾凡博被布鲁克林篮网...
非诺贝酸片和他汀类药物区别是什... 有网友在后台留言:听说非诺贝酸片也是降脂药,和的他汀有啥不一样?如果您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那么这篇文...
天然“抗衰”成分在两类食物里,... 人的衰老是机体退行性病变和机能衰退、适应性、抵抗力减退的表现。如果能关注一些如饮食、环境、疾病等细节...
赛过人参?!霜降吃“三根”,健...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气容易侵袭人体,人们常出现感冒、过敏、腹泻甚至心梗突...
原创 血... 52岁的张大哥在单位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高达9.8mmol/L,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他十分困惑:自己平...
【我的健康我做主】霜降节气的养... 供稿人:加耶 一、 “霜降”节气为什么叫“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名字直接反映...
原创 秋... 秋天饮食讲究“润燥”和“健脾胃”。咱们的祖先早就说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就得吃些滋润的、能...
儿童脊柱侧弯需早筛查早干预 别... 在世界脊柱日前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简称“首儿所”)骨科主任刘振江面向公众详解儿童脊...
原创 净... 在今天的NBA季前赛中,火箭以130-128击败鹈鹕,展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阵容。主教练乌度卡排出...
原创 唐... 在公元846年3月,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经过了13年精心治理,唐朝...
三阴性乳腺癌也能“清零”?——... 2021年的秋天,40岁的刘女士在洗澡时,无意间摸到左乳有个小硬块。它不痛、不肿、也没有皮肤改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