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鲍艳举教授在《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证对应临床实录》一书中指出:“仲景治病,所谓辨证论治,重在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很多因素,如气血、饮食、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还须辨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细地体现在辨方证中。”[1]故在临证实践中,经方医家先以六经八纲辨明确患者之八纲病证,再行四门(水食气血)虚实之辨,于相同或相近病机框架下,进行方与证的相应性辨识,以求达到王永炎院士等所言之病机层面的方证相应,并确保经方用药丝丝入扣,此即“辨证的尖端在辨方证”。
兹以《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证对应临床实录》一书中,冯世纶教授实际临床带教医案三则,说明如何以四门八纲之法,达到病机层面之方证相应。[2]
医案一:口苦耳鸣案
任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11年5月30日。
患者诉口苦5个月,耳鸣5个月时有反复发作,出汗,纳可,饮水可,右腰稍痛,眠可,小便可,大便1日2—3次(吃通便药),不吃通便药大便干,舌淡润苔薄白,脉两关弦滑,右寸微浮滑。
八纲辨证:
阳证:未见明显阴证机能沉衰之象,故辨其为阳证;
半热:口苦5个月,耳鸣5个月,出汗,脉两关滑、右寸浮滑;
里热:出汗,大便1日2—3次(吃通便药),患者不吃通便药大便干。
四门(水食气血)虚实辨证:
水虚:出汗,右腰稍痛,大便干;
水实:舌淡润苔薄白,脉两关弦;
气实:耳鸣5个月。
患者证候病机:
阳性半热里热水实气实水虚。
方证相应辨识:
据上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亦可初步判断,其病机与主症,与小柴胡汤加味石膏之主治病机及方剂适应证,较为接近,故有应用上述经方方剂加味之机会,需进一步进行拟用方剂之病机、方证相应性分析:
小柴胡汤之主治病机为:半热水实气实水虚,加味石膏后之主治病机为:半热里热水实气实水虚。其中,《本经》谓石膏味辛微寒,《中药学》谓石膏辛甘大寒,主清里热。
方剂适应证为:《伤寒》第230条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4条曰:少阳病,两耳无所闻。第266条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与小柴胡汤。
处方:
经上述病机、方证相应性之分析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及主要症状,均已包含在上述小柴胡汤加味石膏中,故处方为:
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剂。
结果:
服上方7剂,口苦减,耳鸣未作,腰痛已,出汗已,大便如常。
医案二:慢性前列腺炎便血案
刘某,男,34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1日。
患者诉2003年患有前列腺炎,最近饮酒复发1个月,现尿频、尿急,会阴坠胀,尿灼热,起夜1次,口微干,失眠,每日仅能睡3—4小时,大便有血不痛1个月,出血有时在便前,有时在便后,色鲜红,纳可,舌淡苔白润,脉弦小数。
八纲辨证:
阳证:未见明显阴证机能沉衰之象,故辨其为阳证;
里寒:舌淡苔白润,尿频、尿急,会阴坠胀。
四门(水食气血)虚实辨证:
水虚:口干,失眠,尿灼热,脉小;
水实:舌淡苔白润,尿频、尿急,脉弦数;
血实:大便有血,会阴坠胀,脉弦数。
患者证候病机:
阳性里寒水虚水实血实。
方证相应辨识:
据上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亦可初步判断,其病机与主症,与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合赤小豆当归散之主治病机及方剂适应证,较为接近,故有应用上述经方方剂合方之机会,需进一步进行拟用方剂之病机、方证相应性分析: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之主治病机为:里寒水实水虚。方剂适应证为:《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之主治病机为:水实血实。方剂适应证为:《金匮》百合狐惑篇曰: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金匮》惊悸吐衄下血篇曰: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处方:
经上述病机、方证相应性之分析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及主要症状,均已包含在上述经方之合方中,故处方为:
炮姜10克,炙甘草6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
便血已,小便热减。
医案三:发热、腹胀案
吴某,女,45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
患者诉2010年“五一”做完腰椎微创手术后发热至今,体温37.1—37.5℃,胃有灼烧感,一到下午2—4点体温就高,早晚体温正常,下肢凉,体温高时心率快,体温高时下肢凉减轻,腰痛,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眠差,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1日2次,质稀、灼热,舌淡润苔薄白,脉弦数。
八纲辨证:
阳证:未见明显阴证机能沉衰之象,故辨其为阳证;
表热:体温高,37.1—37.5℃,大小便灼热,腰痛,脉数。
四门(水食气血)虚实辨证:
水虚:口干,小便灼热;
水实:舌淡润苔薄白,不欲饮,脉弦;
气实(冲):腹胀,打嗝;
食实:胃有灼烧感,腹胀,纳差。
患者证候病机:
阳性表热水虚水实气实(冲)食实。
方证相应辨识:
据上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亦可初步判断,其病机与主症,与五苓散合茯苓饮合小半夏汤之主治病机及方剂适应证,较为接近,故有应用上述经方方剂合方之机会,需进一步进行拟用方剂之病机、方证相应性分析:
五苓散之主治病机为:气实(冲)表热水实水虚。方剂适应证为:《伤寒》第71条曰: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口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茯苓饮之主治病机为:气实水实食实水虚。方剂适应证为:《金匮》痰饮咳嗽篇曰:《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小半夏汤之主治病机为:气实水实。方剂适应证为:《金匮》痰饮咳嗽篇曰: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篇曰: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处方:
经上述病机、方证相应性之分析可知,患者之证候病机及主要症状,均已包含在上述经方方剂之合方中,故处方为:
桂枝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猪苓10克,泽泻6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生姜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
服药7剂体温降至36.9℃,胃胀减,胃热已,打嗝已,纳增,小便还有点热,大便灼热已,大便1日1次,成形。
小结
本文通过医案,展示了“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思想结合四门(水食气血)辨证,辨析病机层面之方证相应。面对患者病症,诸如表里半同病,寒热错杂,水饮、气血虚实互见等等,经方医家首先通过六经八纲,明确疾病总体属性与病位层次(八纲病证),再借四门(水食气血)辨识,剖析患者体内物质代谢与功能状态之具体异常情况(四门虚实病证),二者结合,构建出明晰且唯一确定之患者证候病机。以此病机为纲,在与经方方剂之主治病机、适应证细致比对后,即可高效、准确地筛选出对应方药。此即“方证相应”于病机层面之体现,亦是胡希恕先生“水食瘀血致病”及“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思想的生动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鲍艳举,何振东主编,《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证对应临床实录·前言》,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鲍艳举,何振东主编,《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证对应临床实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P40,P58,P110
长沙修真堂中医药发展公司 李平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