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是古今大量存在的病症,如果说过去脾胃受损,主要是劳累、饥寒等原因,那么现代则是“作”出来的,如长期饮食不节、故意露肩露脐、频繁生冷不忌,导致寒凉侵体,加上情志抑郁,精神压力大,脾阳胃阳逐渐受损,引起多种病症。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与胃互表,两者同进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健旺则身体康健,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叫“百病皆由脾胃虚弱而生”。现代多叫做“脾胃不好”,至少包含5种证型:
1、脾胃湿热——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力,口苦口臭口黏,便溏且臭,肢体困重乏力,舌苔黄腻,脉滑数。
2、脾胃阳虚——各种折腾使脾胃阳虚气衰,升降运化异常,胃脘冷痛,肢冷厥逆,面色青白,大便溏薄,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3、脾胃气败——脾阳胃阳均告急,升降运化基本停滞,上吐下泻,完谷不化,精神萎靡,厌食,四肢不温,形销骨立,病入膏肓,舌光无苔且舌面泛紫,脉细结代。
4、脾胃食伤——过于饱食伤脾损胃,脾胃瘀滞失于升降,腹脘胀满,呕吐酸腐,大便溏泄,恶心嗳气,舌苔厚腻脉滑。
5、脾弱胃强——因胃热盛灼伤津液,脾虚运化无力,肠燥使大便坚硬难出,一般伴有郁火,喜食辛辣等因素,口渴喜饮,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
这5个证型,本质上反映了寒、湿、热的病机,再收窄一点,其实就是寒和湿两大因素纠缠和延伸,中医的治法就是散寒、祛湿。
针对脾胃的散寒、祛湿,很多人立即想到2个名方: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这两个方剂都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目前仍在临床大量使用,甚至被一些医患奉为“神方”。
1、附子理中丸的优长是“散寒”,该方由制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是从《伤寒论》理中丸化裁而来,全方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是脾胃虚寒证的“专方”。
附子理中丸是温里剂,以附子+干姜药对的大辛大热,党参+白术药对的缓升缓燥,构成温补脾肾的代表方,治疗虚寒证的骨干方,尤其适用于腹部寒凉、喜温喜按、手脚厥冷、喜欢喝热水等情形,是温阳驱寒的“当家方剂”。
2、参苓白术散的特点是“祛湿”,该方由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甘草、桔梗组成,是宋代医书整理出来让无数病患受益的良方,全方补脾益肺,渗湿止泻,是健脾渗湿的名方。
参苓白术散是补气剂,适用于脾虚湿盛、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等问题,患者没有明显的体寒感觉,乏力、腹胀、便溏,就适用参苓白术散,是“培土生金”的首选方。
临床上,尤其是每年秋冬季,冬春季,很多脾胃虚寒的病人并不是按“教科书”来生病的,而是主证夹有兼证,常见于脾胃寒湿困重,又湿又黏腻,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都没有理想的效果。
如何找到既散寒、又祛湿的方剂?中医宝库中备选的方剂不少,其中有一个低调的方剂,散寒好于附子理中丸,祛湿强于参苓白术散,“性价比”突出,它就是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记载于《内外伤辨惑论》,全方由7味药组成:
君药2味:厚朴、干姜,下气化湿除满,暖胃散寒。
臣药2味:草豆蔻、木香,醒脾化湿,行气导滞。
佐药2味:陈皮、茯苓,温中行气,利水渗湿。
使药1味: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从组方看,厚朴温中汤平淡无奇,药材中规中矩,在原著《内外伤辨惑论》也没有特别重的笔墨,原文是: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酸胀满及秋冬苦寒犯胃,时作疼痛…戊火,不能运化又加客寒…气温胃和,痛自止。
其实,厚朴温中汤的本证是脾胃虚寒,标证是滞气与客寒聚为疼痛,全方7味药,除了茯苓这个药材性平之外,其余皆为偏温或大辛之药,尤其是干姜为君,温中之效更为突出,这是它比肩附子理中丸的底气。
但如果认为厚朴温中汤是散寒良剂,认识不够全面,厚朴温中汤归属于温中除满剂,其行气力量远超温中的配置,理气药有4味,厚朴既温中又辛散,是行气的“带头药”,全方意图是行气除胀满,散寒除湿,先把寒邪散去,痛止住,再调补脾胃,固扶正气,身体复常。
厚朴温中汤既可温中,又可理气,且通过理气化湿,功效和亮点在理气,主治以腹脘胀满或满痛为要点,适合这个特征,就立即能选厚朴温中汤,而且其温阳药与行气药相配,寒郁可解,温阳药与化湿药相伍,湿从阳而散。
临床如果偏寒较重,可加肉桂、附子;饮食不化,加山楂、莱菔子;气滞较重,可加青皮,强化行气导滞之功;如果湿气较重,增大厚朴和茯苓、白扁豆的用量。
眼下已逐渐接近秋冬季节,对于寒湿困重人群,辨证适用厚朴温中汤,可根据症状加减运用,但需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