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导语:死亡,从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关乎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守住尊严与体面的重要命题。为了让更多人读懂“生命终章的温柔”,#科普专家说慢病#栏目特邀请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负责人、疼痛科主任医师路桂军教授,带大家理解死亡,读懂安宁疗护的真正意义。
本期话题:有准备就不惧死亡,与自己和解才是完美善终
路桂军教授:我们描述死亡时,常会提到“怕死”或“不怕死”,“怕”与“不怕”之间,核心就在于“怕”字。“怕”字是竖心旁加一个“白”,意思是当人遇到惊心动魄且从未经历过的事时,心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就会感到害怕。但如果对死亡有所准备,就不会怕死了。
我们见过很多患者说自己不怕死,问起原因,他们都会说“这个妥帖了,那个安顿好了”,所有事情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就不怕了。
这种准备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身体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关系层面和人生意义层面。
身体层面的准备,是知道自己身体的功能会一个个退出——比如不能吃饭、无法行走、翻身都困难,对此有心理预期。
心理层面的准备,是对死亡的认知更通透后,缓解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我会告诉患者:死亡就是一种长眠,如果不怕睡觉,其实也没必要怕死亡。
社会关系层面的准备,是了却遗憾。比如一个人要告别世界时,会和周围的人和解,向最爱的人表达爱意,对有过未完心愿的人表达歉意,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总之要处理好所有社会关系,达成和解。
最后,当一个人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这几乎就是一场完美的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