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诗韵节气
节气百科
贰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叁
节气养生
本期科普专家:陈洪艳
陈洪艳——内分泌科副主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第一批辽宁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抚顺市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2024年度抚顺市“医学名家”。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现任辽宁省糖尿病并发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及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肥胖、更年期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
出诊地点:南站门诊二楼内科门诊内分泌诊室(一)
1.起居养生
秋分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作息应顺应自然变化。随着昼短夜长,可适当早睡以涵养精气,早起以舒达气机,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充足睡眠对维持健康尤为重要。
“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秋分后天气转凉但尚不稳定,可逐渐适应寒冷,不必过早添衣。但体质虚弱、阳虚及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暖,尤其应保护头颈、腹部和足部,避免受寒。
2.情志养生
秋分时节日照减少,人体生物钟易因光照变化出现节律紊乱,加之自然景象渐显萧瑟,容易引发忧郁情绪。此时应注重调节情志,保持积极心态,可通过与亲友交流、培养兴趣等方式舒缓情绪。
秋季也是安神养心的好时机,尤其适合心神不宁、睡眠不佳者进行调理。日常可适当食用百合、莲子、酸枣仁等宁心安神之品,煮粥或炖汤食用,有助于改善情绪与睡眠。
3.运动养生
秋分时节天气凉爽,适宜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跑、骑行、登山、羽毛球等。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强度适中的项目,避免过度出汗与劳累。适度的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身体抵抗力,更好适应季节变化。
慢跑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脑部供血,并能刺激新陈代谢,消耗多余能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精力。登山则有助于增 强体质,改善视力与心肺功能,促进脂肪代谢,自古以来便是秋季广受推崇的锻炼方式。
4.饮食养生
饮食上宜多饮水,常食清润、温润之品,以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缓解秋燥与秋乏。可适当增加酸味与温补类食物,如果实、豆类及坚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建议少食生冷,如凉性水果和生蔬,宜多选用温熟食物,如汤、粥等。同时减少辛辣食品摄入,以利肝气补益、肺气收敛。
推荐食材:柿子、苹果、葡萄、石榴、梨、南瓜、莲藕、银耳、豆腐、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羊肉、柠檬等。
秋分养生药膳
秋梨膏
原料:3个梨,以莱阳梨或雪梨为佳。
做法:用清水洗净后切成块状。用榨汁机将果肉榨出汁水后过滤备用。将梨汁倒入锅中,加入30克冰糖,中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煮至粘稠即可关火。趁热加入15克蜂蜜调匀,自然晾凉后装入容器内冷藏储存。饮用时用温开水冲服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滋阴生津,特别适合干咳无痰、口干鼻燥、口渴的人群,尤其适合儿童饮用。
5.中医特色疗法
(1)趣味养肺法——六字诀:
深吸一口气,慢慢发出以下6个音:
“吹”(chuī)“呼”(hū)“呵”(hē)“唏”(xī)“嘘”(xū)“呬”(sī)。重复6次,每天2组。有助于气机升降,对呼吸、肺都有一定好处。
(2)舒服养肺法——膻中穴:
膻中穴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3—5分钟,可以改善肺部气机不畅症状,还能清热化痰,有利于呼吸通畅。
节气养生——专家答疑
肆
问:1.过敏人群如何在秋分时节做好防护?
答:过敏体质人群大多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之证,这类人抵抗力普遍较差,稍有风寒即感不适。秋分时节需格外注意保暖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和温度,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口鼻温暖湿润,减少冷空气的刺激,预防感冒。衣物棉被保持干净,可以经常把被子拿到户外阳光下晾晒。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在早晨洗脸时对鼻子进行按摩;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以用热毛巾拧干后热敷双眼。
问:2.糖尿病患者秋季腹泻怎么办?
答:糖尿病患者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肠道感染、药物副作用等。需通过详细问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具体原因。例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胃肠蠕动异常,进而引起腹泻;肠道感染则可能有相应的感染指标异常等表现。针对不同原因请专业的医师为您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