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秋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元 孙作
秋分作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9月22-24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标志着秋季过半,正式进入"阴盛阳衰"的深秋时节。
《春秋繁露 • 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简洁而深刻地点出了秋分的核心特征——阴阳平衡。此时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达到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此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收,正如古人观察到的“秋分之后,阴始盛焉”。
秋
节气
分
秋分餐桌密码
秋分饮食核心原则
滋阴润燥: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唇裂、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宜采用平补与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滋阴润肺的目的,如食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
健脾益胃:夏季进食寒凉食物可能损伤脾胃,秋分时节需温养脾胃,为冬补打好基础。
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以免耗伤津液,秋燥的情况下,食用辛辣食物,易上火;肺主辛,肝主酸,辛能胜酸,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以收敛肺气,加强肝脏功能。
补充能量:天气转凉,人体需要更多能量御寒,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一日三餐饮食范例
早餐:山药小米红枣粥 + 全麦馒头 + 煮鸡蛋 + 适量坚果。
点评:温暖脾胃,提供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和持久能量。
午餐:米饭 + 清蒸鲈鱼 + 时蔬炒莲藕。
点评:营养均衡,优质蛋白与富含纤维的蔬菜搭配,滋阴润燥。
晚餐:红豆饭 + 萝卜老鸭汤 + 时令绿叶蔬菜。
点评:汤品滋补,热量适中,避免给夜间肠胃造成负担。
加餐/甜品:冰糖炖雪梨或适量应季水果(如苹果、柑橘、葡萄、石榴等)。
点评:下午或睡前食用,有效缓解秋燥,润肺生津。
养生小厨房
冰糖炖雪梨
营养分析:梨富含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钾。中医认为其性凉,味甘微酸,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冰糖的加入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经过炖煮后寒性减弱,更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山药小米粥
营养分析:山药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是平补脾胃的药食两佳品。同时含有黏液蛋白、皂苷等有益成分。小米同样养胃,两者结合是秋季调理肠胃的完美搭配。
老鸭汤
营养分析:可与山药、胡萝卜、白萝卜等一同炖煮。鸭肉性凉,味甘咸,是秋季滋阴润燥的佳品。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分布均匀,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易于消化,能有效防治秋燥。
清蒸鲈鱼
营养分析:秋分时节的鲈鱼最是肥美。鲈鱼具有益气健脾、补气安胎、补血等功效,鱼肉也是优质蛋白的极佳来源,脂肪含量低,且含有丰富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如DHA、EPA),对大脑和心血管健康有益。清蒸的烹饪方式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和鲜味。
秋分养生有门道
古人将秋分视为"天人合一"的最佳时机,《淮南子·天文训》言:"春分秋分,昼夜分等,寒暑平和,阴阳相半,故曰平分。"这种天地平衡的状态,恰是调理人体的黄金时期。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和秋分"平衡转换、收敛内守"的节气规律,我们从"三调"入手,抓住养生关键:
调节律:顺时而作,蓄养精神
秋分时节,大自然呈现"收"的状态,人体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不同于其他季节的"动养",秋分更适合"静养"。
睡眠调节:顺应"阴阳相半"的特点,作息时间也要平衡。建议采用"21-7作息法",即21点开始准备睡觉(关闭电子设备,进行放松活动),22点入睡,早7点自然醒。这样的作息既不会过早消耗阳气,也不会过晚影响阴气收藏。
活动调节:告别夏季的剧烈运动,改为"收敛式锻炼"。推荐练习站桩(每日10-15分钟,脚踏实地,意守丹田,收敛心神);慢走散步(不求步数多,重在步履沉稳,呼吸深长);书法绘画(静心凝神,既养心又养肺)。这些"内敛"的活动更符合秋分收藏的特性。
调脏腑:重点护肺,兼顾脾肾
中医认为"秋应于肺",但秋分时节不能只关注肺,还要兼顾脾肾,"三脏联调"。
护肺为先:肺主气,司呼吸,秋燥最易伤肺。日常可进行"六字诀"中的"嘘"字功(发"嘘"音时轻缓悠长,以排出肺中浊气);常按迎香穴(鼻翼旁)、合谷穴(虎口)等肺经要穴,增强肺气收敛功能。
健脾为本:脾为后天之本,秋分后脾胃易受寒湿困扰。建议每日按摩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腹100次(晨起和睡前各一次),温通脾胃。
补肾为根:肾为先天之本,秋分开始为冬季储备肾精。可进行"金鸡独立"练习(单脚站立,闭目凝神,锻炼平衡感的同时补肾固精);睡前搓热双手按摩腰部肾俞穴,温养肾阳。
调情绪:以喜制悲,平衡心境
除了要避免悲秋情绪,秋分养生更强调情绪的"平衡管理",学会与秋天的愁绪和谐共处。
情志平衡法:制定"一日三心境"计划——早晨培养"欣喜心"(晨起后回想三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激活正面情绪);午间保持"平常心"(遇事不急不躁,保持内心平静);夜晚涵养"感恩心"(睡前回顾一天收获,心存感激)。
色彩调节法:秋分时节可通过色彩调节情绪,居室多用暖色调(橙、黄、红),服装选择明亮颜色,用"暖色"对抗"悲秋";同时在自然中寻找秋天独有的美—红叶、金桂、紫菊,培养对秋季的积极认知。
音乐疗法:选择与秋分节气相应的音乐进行情绪调节,如古琴曲《平沙落雁》(体现秋分的平和与收敛),民乐《高山流水》(调畅气血),避免过于悲伤或过于激昂的音乐。
生活起居
秋分呼吸法(调和阴阳)
每日晨起面东而立,深吸气至丹田(脐下三指处),停顿3秒后缓慢呼出,如此反复9次。此法有助于调动人体阳气,与秋分阴阳平衡的节气特点相应。
五禽戏·鸟戏(宣肺气)
模拟鸟类展翅动作,双臂缓慢上举至头顶,如鸟展翅,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可疏通肺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足底保健(固根本)
每晚用温水(40-42℃)泡脚15-20分钟,水中可加生姜片或艾叶,泡后按摩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100次,有助于引火归元,平衡阴阳。
秋分常见疾病与特色诊疗
常见病症特点
秋分时节,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体阳气内敛,以下疾病较为高发:
呼吸系统疾病:秋燥伤肺,易出现咳嗽、咽干、鼻燥、哮喘复发等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
消化系统疾病:温差变化易致脾胃不和,出现腹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气温骤变易引起血管收缩,诱发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心血管问题;
情志疾病:悲秋情绪可能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关节疼痛:寒湿之气易致关节炎、腰腿痛等骨关节疾病加重。
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针灸治疗
适应症:咳嗽气喘、胃脘痛、失眠、焦虑、关节疼痛等
特色优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对于秋季肺燥咳嗽,常选用太渊、鱼际、肺俞等穴位;脾胃不和则取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失眠焦虑可针刺神门、三阴交、百会等穴位。针灸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特点,特别适合体质虚弱不宜药物治疗的患者。
拔罐疗法
适应症:背部酸痛、消化不良、感冒初期、局部疼痛等
特色优势:通过负压吸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祛除体内湿寒之气。对于秋季背部沉重、消化不良等症状效果显著。
火灸治疗
适应症:阳虚体质、痛经、慢性腹泻、关节冷痛、免疫力低下等
特色优势:中药外敷与火疗相结合,温热刺激穴位,具有温阳散寒、扶正固本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分时节阳气不足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手脚冰凉、腰膝酸软、易疲劳等症状,安全舒适。
耳穴压豆
适应症:失眠、焦虑、食欲不振、戒烟、减肥等
特色优势:在耳部特定穴位贴敷王不留行子或磁珠,通过持续温和刺激调节脏腑功能。方法简便,患者可自行按压,特别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
秋分时节,天地阴阳相半,正是调和体内阴阳、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遵循"平补为主、润燥防寒、调神养志"的养生原则,结合我科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既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秋季常见疾病,又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这个"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的节气里,让我们跟随古人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守护健康。
秋
节气
分
供稿|中医科 刘宇营养科 秦桐
编辑&责编|业务拓展部 王茜
上一篇:人流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