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迎来秋分,这节气顾名思义,就是把秋天分成了两半,成了秋季的正中间节点。老话说 “一分秋意一分凉”,早晚的风里已经带着明显的凉意,这时候养生得讲究方法。咱只要记住秋分节气“2不吃、2不睡、2不做”,整个秋冬季节就能少生病,身子骨硬朗。今天就把这些实用的养生技巧说清楚,大伙儿早了解早受益。
秋分 “2 不吃”:管住嘴,少给身体添负担
1. 别贪寒凉吃食,脾胃经不起 “秋后冻”
秋分后,虽说整体天气转凉,但像南方不少地方,中午太阳一晒,温度依旧不低。这时候可不能像夏天那样,毫无顾忌地啃冰棒、吃凉拌菜,就连冰镇西瓜、冰奶茶也得少碰。
老辈人常说 “秋瓜坏肚”,可不是随便说的。秋天本身就是肠胃容易 “闹脾气” 的季节,稍微吃点凉的就可能拉肚子。要是这时候还贪凉,吃太多生冷瓜果、寒凉吃食,脾胃肯定扛不住,不仅当下容易闹肚子、反酸,还可能给秋冬留下肠胃老毛病的隐患,实在不划算。
2. 别吃猛补的吃食,平补才符合秋意
秋分后天气渐凉,不少人想着 “贴秋膘”,就开始炖羊肉、吃鹿茸,专挑大补的吃食往嘴里塞。但大伙儿别忘了,秋分时节秋燥还没散去,空气里的燥劲儿依旧明显。
那些大补的东西,大多又热又油,吃进肚子里容易生出内热,和秋燥 “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上火 —— 嘴巴长泡、嗓子疼、大便干等问题都可能找上门,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其实秋补讲究 “平补”,像百合、银耳、山药这些食材就很合适,既能给身体补营养,又不会让身子 “上火”,还不用怕给肠胃添累赘,妥妥的秋日养生好选择。
秋分 “2 不睡”:睡对觉,养足精神抗秋乏
1. 别熬到太晚睡,早睡早起养元气
秋分后,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加上早晚温差大,人很容易犯 “秋乏”,总觉得没精神、想睡觉。但这时候可不能跟着 “乏劲儿” 走,熬到半夜才睡,而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咱不用硬撑着和夏天一样熬夜,晚上 10 点半前就得躺下,早上 6 点多顺着天亮起床就行。要是觉得白天没精神,还能比平时多睡一个小时左右,比如中午眯 20 分钟,或者晚上提前半小时入睡。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更得保证充足睡眠,睡够了,精神头才足,抵抗力也能跟着上来。
2. 别带着心事入睡,坏情绪会 “耗” 身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分后秋意越来越浓,树叶慢慢变黄、飘落,不少人看着这样的景色,容易变得情绪低落,心里攒着烦心事、揪着小情绪。但大伙儿得知道,带着心事入睡可不是好事。忧思太多会伤脾胃,还会让大脑一直处于 “紧绷” 状态,翻来覆去睡不着。一旦睡眠不足,第二天精神差不说,还会引发一连串健康问题,比如免疫力下降、头晕乏力等。
秋分 “2 不做”:避着坑,少让身体受折腾
1. 别 “硬扛” 着挨冻,秋冻得 “有分寸”
老话说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这 “秋冻” 可不是让咱不管天气多凉,都硬扛着不添衣服。秋分后早晚温差大,早上出门可能只有十几度,中午又升到二十多度,要是一味 “挨冻”,穿得太单薄,很容易被寒气钻空子。
尤其是老人、小孩,还有本身抵抗力弱的人,更不能盲目 “秋冻”。当早晚气温低于 15 度,或者出门有风的时候,就得及时穿上薄外套,护住脖子、腰腹这些容易受凉的地方。不然不仅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冻得感冒、咳嗽,实在得不偿失。
2. 别在太阳下暴晒,选对时间晒才养人
秋分后太阳不像夏天那么 “毒”,但中午 11 点到下午 3 点这段时间,阳光依旧很强烈,这时候可别在太阳底下长时间暴晒,不然皮肤容易被晒红、晒黑,甚至晒伤,还可能让人头晕、中暑。
要是想晒太阳补补钙、养养身子,选在早上 10 点前或者下午 4 点后就很合适。这两个时间段的阳光温和,晒的时候多晒晒后背,每次晒 30 分钟到 1 小时,既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 D,对骨骼好,又不用担心被晒伤,舒服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