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刘大妈拎着菜篮走进菜市场。她六十五岁,腰板还算硬朗,就是去年体检报告上“总胆固醇6.2”那几个红字让她心里发毛。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蹲在干果摊前,摊主王大姐抓一把盐焗花生递给她:“新到的,吃这个降血脂,电视里的养生专家说的!”
刘大妈捏起两颗,咸香酥脆,心里一动:药苦、锻炼累,吃花生还不简单?从那天起,她每天晚饭后边看电视边剥花生,两把不够再加半把,花生壳在脚边堆成小山。三个月过去,她感觉脖子发硬,早上梳头握梳子手发麻,眼前偶尔有小蚊子飞。
儿子看她脸色发暗,硬拉着去复查,化验单出来,总胆固醇飙到7.1,甘油三酯也破了3.5。接诊的赵大夫把笔往桌上一放:“阿姨,您这是把花生当降压药吃了吧?”刘大妈当场愣住,她怎么也想不通:说好的“长寿果”,怎么把自己送进了“高血脂”的坑?
01
花生为什么被称为“长寿果”?
每100克花生(带壳)含蛋白质24.8克,比鸡蛋(13.3克)高近一倍;脂肪49.2克,但其中80%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这两种“好脂肪”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坏胆固醇”),同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相当于给血管做“大扫除”。
更难得的是,花生还富含维生素E(8.33毫克/100克)、镁(168毫克/100克)、锌(3.3毫克/100克)等微量元素。维生素E是天然抗氧化剂,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不受自由基损伤。
镁能放松血管平滑肌,辅助降低血压;锌则参与胰岛素合成,对控制血糖有帮助。这些营养素协同作用,让花生成了心脑血管的“天然保护伞”。
但为什么刘大妈吃了反而血脂升高?关键在于“量”和“加工方式”。盐焗花生在制作时会加入大量盐和油,每100克盐焗花生的钠含量可达1200毫克(超过成人每日推荐量的60%),而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间接加重血管负担。
02
每天吃花生
对身体有哪三大改善?
1. 心血管更健康
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调节血脂,这一点已被多项研究证实。2021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8克花生(约一小把)的老年人,3个月后总胆固醇平均下降5%,LDL-C下降8%,而HDL-C升高3%。
更关键的是,花生衣(红皮)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是红葡萄酒的50倍,这种物质能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促进血管舒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有调节作用。
2. 记忆力变好
花生是植物性卵磷脂的优质来源(3.2克/100克),卵磷脂在体内会转化为乙酰胆碱——这是大脑神经元传递信息的“信使”,对记忆力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对2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每天补充15克花生蛋白的老人,3个月后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中,语言流畅性和定向力得分较对照组提高18%。
此外,花生中的烟酸(维生素B3)能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堪称大脑的“天然护盾”。
3. 肠道更通畅
花生外皮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8.5克/100克),遇水膨胀后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北京医院对100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干预实验显示,每天摄入10克花生皮(约20粒花生带皮)的老人,2周后自发排便次数从每周2.3次增至4.8次,且无需依赖泻药。
更妙的是,花生中的低聚果糖(FOS)是肠道益生菌的“口粮”,能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让肠道菌群更平衡。
03
花生怎么吃才健康?
1. 每天不超过20克(约15粒)
花生的热量密度高(567千卡/100克),吃多了容易发胖。建议用“手掌法则”:单手抓一把(约15-20粒)为限,最好分成早晚两次吃,避免一次摄入过多。
2. 优先水煮或生吃
盐焗、油炸花生钠和脂肪超标,尽量少吃;生花生可能携带细菌,建议水煮后食用,既能杀菌又能保留营养。胃肠敏感的老人可将花生煮至软烂,或制成花生酱搭配全麦面包。
3. 带皮吃
花生衣中的白藜芦醇和膳食纤维是“精华”,除非有血小板减少等特殊疾病,否则不建议去皮。如果介意口感,可将带皮花生打成豆浆或煮粥。
4. 避开禁忌人群
花生嘌呤含量中等(79毫克/100克),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天不超过10粒;花生蛋白过敏者误食可能引发喉头水肿,首次食用需先试吃1-2粒,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增加;胆囊疾病患者(如胆结石、胆囊炎)因消化脂肪能力弱,需严格限制摄入量。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