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眼下白露已过,但夏天的余热仍未散去。尤其在日头高悬的正午,嘴里简直“干到冒烟”,水喝了一杯又一杯,还是不解渴。与夏季的“湿热”不同,早秋带来的“燥热”更易耗伤人体津液,不仅令人干渴难耐,还容易“上火”。有时稍微少喝一点水,小便立马又黄又热,整个人也格外烦躁。
在这燥热难耐的季节里,一杯地道的茅根竹蔗水,瞬间便能令人口舌生津,成为老广们的心头好。这款饮品不仅清甜解渴,还能帮助身体“降温清热”,让人更好地适应夏秋之际的气候变化。
秋食茅根
“春食茅针,夏秋食根”,这句民间谚语说的正是白茅根。春天,白茅初生的嫩花穗是孩子们喜爱的野外零食,清甜软嫩。而到了夏秋时节,地下的根茎才积蓄了充足的养分,变得饱满多汁,药效也达到最佳,此时挖取根部用来煮水或入药最为适宜。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茅根主治“劳伤虚羸”,可缓解因暑热劳作导致的疲惫乏力。古时许多农民在田间休息时,便喜欢采来茅根嚼食,既解渴,又恢复体力。此外,白茅根还有“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的功效,在清热凉血的同时还能通利小便,尤其适合热性体质者食用。
清热润燥
茅根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和它“甘寒多汁”的药材本性分不开。酷热之下,人必然大汗淋漓,汗出不仅消耗了水分,还会造成“能量”——也就是中医称之为“阳气”的损耗。因此如果在高温里长时间汗出,人就会变得非常疲惫;同时,因为“水分”也就是津液的损耗,燥热内生,就会容易心烦上火。
而茅根就像一股注入身体的清凉甘露,润肺清热,以便从源头上减少“能量”和“水分”的过度消耗;同时,它还能补充津液,并通过小便将“火气”排出,喝完后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烦躁一扫而空。
除了加甘蔗马蹄这种经典搭配之外,白茅根也可以和红萝卜、玉米加在一起煮排骨汤,还可以加上雪梨银耳熬成糖水,无需加糖也甘甜十足,秋季润燥必备。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