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门晒个太阳,不光能赶走坏心情,还能给咱们的骨头“充个电”?别不信,这背后的“功臣”就是——维生素D!
晒晒太阳,骨头才能“硬气”起来
我们常说“多晒太阳补钙”,其实,晒太阳补的不是钙,而是帮身体“抓牢”钙的关键——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人体里90%以上的维生素D都不是从饭里吃出来的,全靠皮肤“抓住”阳光里的紫外线B(UVB)自己合成。
当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时,人体就会启动维生素D的合成程序。这种维生素就像是骨骼“钙仓库”的钥匙——没有它,即使补充再多钙质,骨骼也没法把钙“搬”进自己的“仓库”里。骨骼要是长期缺了维生素D,小朋友可能会得佝偻病,骨头长不结实;大朋友则容易骨质疏松,稍微不小心就可能骨折,就连免疫力也会跟着“打折扣”。
所以说,适度晒晒太阳,才是给骨骼“加餐”最天然、最划算的办法!
全国不同地方的“阳光福利”可是天差地别!看看1991-2020年平均的全国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地域差异一目了然!
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内蒙古这些地方,阳光充足,想补维生素D“手到擒来”;
川西高原到华北平原,也不用为晒不到太阳发愁;
长江中下游到华南一带,只要赶上晴天出门晒一晒,就能满足身体需求;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部分地方,想晒太阳得“看天行事”;
四川盆地和贵州的一些地方,有时连续数日难见太阳的影子,补维生素D“费点劲”。
再看看省会级城市的年日照时数排名,“日光之城”拉萨一年日照超3000小时,随随便便就可以“日光浴”;可成都、重庆的朋友,全年日照连1000小时都不到,每次都要在轻云薄雾间抓住这寸光寸金。
晒得到太阳,还缺维生素D?
有人问:“我家这边阳光挺足啊,怎么还会缺维生素D?”别着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甚至你的生活习惯,都可能拖后腿!
高纬地区的冬天:维生素D也“冬眠”
像东北这些高纬度地区,冬天又长又冷,白天短得可怜,太阳还“爬不高”,阳光斜着照下来,紫外线强度直接“腰斩”。就算是大晴天,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也跌到谷底,维生素D直接进入“冬眠模式”。
阴雨天:老天爷给紫外线“关了门”
厚厚的云层、连绵的阴雨,都是紫外线的“拦路虎”!比如夏天的华南、秋天的华西,一到雨季就天天下雨,好不容易出个太阳,还被云层挡得严严实实,皮肤想“抓”紫外线合成维生素D也没机会。
空气污染:看不见的“紫外线过滤器”
霾、烟雾、灰尘这些污染物飘在天上,就像给地球戴了层“口罩”,把大部分能合成维生素D的UVB都“过滤”掉了。明明是晴天,可紫外线根本到不了皮肤,等于白晒!
宅家太久:自己把阳光“拒之门外”
现在很多人天天上班坐办公室、下班窝家里,户外活动少得可怜,连太阳的面都见不着,这才是缺维生素D的“重灾区”!毕竟,阳光再足,不出门也补不到啊。
晒错时间:白费力气还没用
不是什么时候晒太阳都管用!UVB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最强烈,这才是合成维生素D的“黄金时段”。很多人怕晒黑,专门挑早晨或傍晚晒,虽然凉快,但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低得可怜,做了“无用功”。
金秋时节:给骨头“囤粮”的黄金期
秋天一到,全国降雨减少,阳光不燥也不烈,天气转凉爽,正是晒太阳的好时候!这会儿出门散散步、爬爬山、跑跑步,既能活动筋骨,又能多晒会儿太阳,给冬天的骨骼健康“囤够粮草”,简直一举两得!
抓住秋日阳光,这3招最管用!
1. 晒对时间:15-30分钟就够了
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在户外,露出胳膊腿儿晒15-30分钟就行。要是在拉萨这些紫外线强的地方,可别正午暴晒,小心晒伤皮肤!
2. 动起来:肌肉是骨骼的“保护套”
秋天天气舒服,晒太阳的时候多动一动更划算!做点深蹲、举哑铃之类的力量训练,把肌肉练结实了,骨头自然更稳。多运动还能改善平衡能力,老年人不容易摔跤。
3. 吃对饭:日照不够,食物来凑
要是这个秋天你刚好在阴雨多的地方,晒不着太阳也别慌,多吃点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就行:每日保证足量的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的摄入,多吃多脂鱼、蛋黄等,维生素D也能补上来。若是不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最后提醒一句:秋天早晚温差大,出门记得“洋葱式”穿衣——中午暖和时适当裸露皮肤晒太阳;早晚冷了套上外套,尤其要护住膝盖、手腕这些关节。一条围巾、一副护膝,就能挡住秋风的“偷袭”!
趁着好天气,出门晒晒太阳,给你的骨头充充电吧!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