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遇到过流鼻血的情况。特别是在气候干燥的时节,流鼻血更是常见。面对流鼻血时你使用的“祖传”方法真的正确吗?如何减少流鼻血的发生呢?希望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看到流鼻血也不会紧张抓瞎了。
第一部分:避开雷区,科学应对
❌ 错误一:立即仰头
这是最危险、最需要纠正的做法!仰头会使血液倒流至咽喉、食管、甚至胃部,不仅无法判断出血量,还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万一误吸入气管,可能导致窒息,尤其对儿童来说极其危险。
❌ 错误二:用纸巾或棉花盲目深塞
粗糙的纸巾反复摩擦鼻黏膜,可能加重损伤。深塞的异物取出时容易带离刚刚形成的血痂,导致再次出血。
❌ 错误三:举手、拍后颈
这些方法在解剖学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举手并不能让远离心脏的鼻腔血压降低,拍打颈部反而可能震动到出血点,耽误宝贵的止血时间。
√正确急救“四步曲”
1.坐直身体,前倾低头:采取坐姿,身体微微前倾,低下头。这样可以让血液从鼻孔自然流出,既能准确评估出血量,又避免了血液倒流。
2.捏紧鼻翼,压迫止血:用你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的柔软部位(不是鼻梁的硬骨头处),持续压迫10-15分钟。
2.张口呼吸,保持冷静:期间用嘴巴呼吸,保持冷静,不要中途松开手检查是否止血,否则会前功尽弃。
3.冷敷前额,辅助收缩: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根部,帮助血管收缩,辅助止血。
以上四步法15分钟后,如果松开手仍血流不止,或者出血非常凶猛,伴有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第二部分:药食同源有妙招
中医称鼻出血为鼻衄(nǜ),认为其发生与体内气血运行失衡有关。常见原因主要有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多因“火”气太旺,虚证多因“气”不摄血。为大家推荐一些药食同源的小妙招,平时使用可减轻鼻衄:
1.清热降火类(适合实证、热证):白茅根竹蔗水
材料:鲜白茅根50克(干品15克),竹蔗2-3节,胡萝卜1根,马蹄(荸荠)10个。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代茶饮。
功效: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马蹄清热生津。此方清肺胃之火而不伤脾胃,味道清甜,儿童也爱喝。
2.滋阴降火类(适合阴虚燥热证):百合银耳羹
材料:干银耳1朵,鲜百合30克(干品10克),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与百合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小火慢炖至粘稠,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降火。非常适合阴虚火旺,尤其在干燥季节反复流鼻血的人。
3.收敛止血类(适合各种出血证):莲藕节茶
材料:藕节(即莲藕连接处的黑色部分)10-15个。
做法:将藕节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饮用。
功效:藕节是中医著名的止血药,能收敛止血,化瘀血而不留瘀,对各种出血证均有良效。
第三部分:外用止血“小神药”
很多药物外用即有很好的止血效果,为大家推荐几个止鼻血的“小神药”:
1.云南白药是许多人家中常备的药物,可在出血时用棉球蘸取少量轻轻塞于鼻翼,有很好的收敛止血效果。
2.很多田间地头常见的草药也有很好的止血功效,如小蓟(俗称刺儿菜、青青菜),是民间最常用的止血草之一,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功效。轻微鼻出血,可用棉球蘸其捣烂的汁液塞鼻止血。大蓟(俗称大刺儿菜、刺蓟),功效同小蓟但止血力强于小蓟,用法同小蓟。艾叶(俗称艾蒿、艾草)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效,将新鲜艾叶揉搓至软烂出汁,棉球蘸其汁液塞鼻止血。
中药中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很多,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草药。使用时切记,正确识别是第一原则,且仅限于轻微鼻衄的应急处理。
遇到流鼻血,千万不要慌,科学处理是关键,中医中药来帮忙。希望大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急症,用智慧的中医理念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