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四川大学健康郑州建设专题研讨班,以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联动为核心,为健康城市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认知升级与方法论参考,现从管理视角提炼核心启示与实践方向。
顶层设计:锚定健康治理的理论坐标系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七十余年的演进,本质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政策迭代史。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医保覆盖、从“以药补医”到药品零加成改革,每一次转型均体现顶层设计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
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后,“大卫生、大健康”格局逐步成型,其核心启示在于:健康城市建设需跳出单一医疗维度,将政策设计贯穿预防、诊疗、康养全周期,为健康郑州提供了“目标—路径—保障”的理论框架。
问题导向:强化医改与管理的实践穿透力
研修中关于新医改的数据分析表明,有效的健康管理需以“数据复盘”为基础——通过对比医改成效、医务工作者效能、群众获得感等核心指标,精准定位治理短板。
这要求健康郑州建设需建立“问题诊断—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既不回避资源分配、服务效率等现实问题,也不盲目照搬经验,以本土化研判推动管理创新。
科技赋能:抢占健康治理的数字新赛道
人工智能在医疗疾控领域的应用实践,揭示了“技术整合”对健康管理的重塑价值。从AI辅助诊断到大数据疫情防控,技术已成为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变量。
对健康郑州而言,当务之急在于两点:一是推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二是聚焦预防、体检、治疗等场景,培育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应用团队,让AI真正成为健康服务的“增效器”。
模式创新:拓宽健康产业的价值边界
成都在体卫融合、中医药产业、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场景创新:青城康养小镇整合“康养+运动+休闲”,天府绿道构建1.69万公里健康生活网络,验证了“空间载体+健康功能”的融合价值;
——服务创新:体卫融合基地设立三球门诊、马拉松门诊,将运动干预纳入健康管理体系;
——产业创新:成都医学城实现“医学+科技+经贸”互补,为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样本。
这些实践提示健康郑州需突破传统思维,在场景、服务、产业层面探索本土化创新路径。
人文筑基:夯实健康城市的治理软实力
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定位,本质是“健康理念+人文温度”的城市治理表达——从晨练人群的矫健身影到街头的川味歌声,健康已融入城市日常,成为吸引人才、提升民生幸福感的核心竞争力。
这启示健康郑州建设需兼顾“硬设施”与“软环境”:在完善医疗、体育设施的同时,将健康文化融入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让“健康生活”成为城市标签。
研修落地:明确健康郑州的行动方向
结合本次研修所得,健康郑州建设需把握三大核心。
借势理论: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细化本地政策落地清单;
借力实践:借鉴成都场景创新经验,在体卫融合、健康产业等领域试点突破;
借智科技:加快数字医疗布局,培育技术应用生态。
以“问题导向、创新驱动、人文赋能”为原则,后续工作中,我接通过学习变“遇见”为“预见”将研修成果转化为具体项目,推动健康郑州建设从“蓝图”走向“实景”。(本文作者:白文杰,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