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防感:循节气之序,护身心安康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时节暑气渐消,寒邪初萌,昼夜温差悬殊,中医认为此时“阳气内收,阴气渐长”,人体卫外功能易因气候骤变而失调,外邪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若想安度此节,需从作息、衣着、饮食、药膳四端着手,顺应天时以固根本。
一、作息:早睡养阴,晨起养阳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白露后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亦需随之调整作息。《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助阳气内收、阴精蓄积,避免熬夜耗伤肺气——肺主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肺气充盈则卫外有力。晨起后可适当开窗通风,呼吸清新空气,或在晨光下散步片刻,借自然阳气唤醒身体机能。需注意避免晨起过急、贪睡懒起,以免气血运行不畅,降低机体抗邪能力。
二、衣着:薄衣常备,护好“三关”
白露时节穿衣忌“骤增骤减”,当遵循“薄衣常带,酌情增减”的原则。此时寒邪多从颈后、腹部、脚踝三处侵袭:颈后风池穴为风邪入络之门户,腹部关乎脾胃阳气,脚踝则有三阴交等要穴,若受寒易致气血凝滞。晨起外出可备薄外套、丝巾,遇凉即添;夜间睡眠需盖薄被,避免露肩、露腹,尤其忌开窗睡或直对风口,防止“贼风”偷袭。民间“白露身不露”的谚语,正是对此时衣着护阳的生动总结。
三、饮食:温润养肺,健脾固元
白露气候偏于“凉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伤肺则津亏,卫气不固易招感冒;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正气不足,难抵外邪。饮食上应远离生冷寒凉与辛辣燥热,多选温润之品:早餐可食小米山药粥、南瓜蒸百合,健脾养肺;午餐搭配银耳莲子羹、清炖雪梨,滋阴润燥;晚餐宜清淡,如冬瓜丸子汤、蒸山药南瓜,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同时少食海鲜、羊肉等“发物”,以防助燥生热,诱发呼吸道不适。
四、药膳:辨证施补,调和气血
药膳调理需兼顾“润燥”与“祛寒”,根据体质选方更显成效。对气虚易感冒者,可用黄芪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煮水代茶,黄芪补气固表,生姜散寒,大枣健脾,三者合用可增强卫气;对阴虚燥咳者,取麦冬10克、玉竹10克、川贝3克与雪梨同炖,麦冬、玉竹养阴润燥,川贝润肺止咳,雪梨生津,共奏滋阴防燥之效;对脾胃虚寒者,可将山药30克、莲子15克、芡实15克与大米同熬成粥,山药健脾,莲子固肾,芡实止泻,助脾胃健运以培补正气。
白露防感冒,关键在“顺时调摄”——作息应天时,衣着护阳气,饮食养脏腑,药膳补虚实。唯有内外兼顾,方能让身体适应节气变化,筑牢抵御外邪的屏障,安然迎接秋意渐浓。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