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9期卷首语特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肥胖疝外科首席主任,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主任,我国减重与代谢领域外科及疝与腹壁外科的开拓者 姚琪远 撰写
科学减重,开启健康生活新篇章
文/姚琪远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肥胖已成为困扰全球的健康难题。中国超重与肥胖人口已超过6亿人,其中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高达50.7%。作为一名从事减重代谢工作20余年的医生,我见证了太多被体重困扰的患者:有人因肥胖导致职场受挫,有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呼吸睡眠暂停等疾病,更有人因此失去自信与快乐。
肥胖不是简单的身材问题,而是一种需要系统干预的慢性疾病。导致肥胖的原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代谢紊乱、饮食结构失衡、活动量不足、睡眠障碍、压力过大等都可能成为肥胖的“帮凶”。在“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下,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减肥方式:节食、催吐、滥用药物。这些看似“速效”的方法,不仅无法持续,反而会损害健康。
科学认知体重管理,是应对肥胖流行的第一步。在临床中,我遇到最多的困惑是:“医生,我吃得不多,为什么还是胖?”这恰恰反映了大众对肥胖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几个科学观念需要被充分认识。
第一,“少吃”不等于“会吃”。单纯减少食量可能短期内见效,但长期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形成“越减越难减”的恶性循环。科学减重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的摄入,而非一味求“少”。
第二,运动不是万能解药。对于大基数人群(如BMI>30的人群),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不当都可能损伤关节。我们更推荐“饮食调整为主,适度运动为辅,必要时医学手段干预”的个性化方案。我们见过很多运动损伤的患者来做关节手术,手术后因为停止运动而导致体重又回到减肥前,实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医疗干预不是“走捷径”。药物、针灸、内镜、手术等手段都有不错的减重效果,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盲目依赖外力,忽略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往往会适得其反。当然,对于符合适应证的人群,这些方法有着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无法媲美的代谢改善作用,这绝非“偷懒”,而是治病救人的医学手段。
真正的科学减重,是让身体回到健康的代谢状态,而非单纯追求秤上的数字。我们的经验证实: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需要“五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一是医学评估先行。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检测、激素水平测定等,评估肥胖的病因及身体代谢并发症严重程度,为个体化方案制订提供依据。二是营养治疗奠基。由营养师制订个性化食谱,不是让你“饿肚子”,而是教你“会吃饭”,如限能量膳食、轻断食,在保留口味偏好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三是运动处方护航。运动医学科医生会根据身体成分、关节情况设计运动方案。水中运动对膝关节损伤者就是理想选择。四是心理支持不可或缺。40%的肥胖者存在情绪化进食,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打破“压力—暴食”的循环。五是长期随访保成效。减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监测和调整,我们会为所有就诊人群提供长期随访档案,以保证体重管理长期有效。
我们希望传递三个核心理念。一是肥胖可防可控,通过早期干预,完全可能避免发展成病态肥胖。二是减重需求个性化,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必须量体裁衣。三是健康重于体重,我们要追求的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而非盲目追求“骨感”。
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用科学的方法找回健康;更希望社会各界能消除对肥胖者的偏见,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
让我们携手,用专业与关爱,帮助更多人开启轻盈人生!
2025年第9期封面及本期卷首页
相关书籍
入选“上图发布×世纪好书”精选榜
《华山论“减”:和医生一起开启减重之旅》
沈奇伟 田芳 等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领衔撰写,汇集肥胖疝外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等10大核心科室的临床精华,由20位资深医师回答100个肥胖患者最关切的问题,从减重认知、饮食管理、运动效能、情绪调节、医学支持五大维度搭建减重框架,是一部凝聚医生智慧的权威减重指南。
2025年《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