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现代应用解析
一:茫茫宇宙,亘古长存。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以寥寥数语道破天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段深邃玄妙的论述,不仅揭示了天地运行的奥秘,更为后世领导者指明了一条通向卓越的康庄大道。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时代,老子的智慧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天地运行,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无不彰显着“道”的奥妙。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不灭,正是因为它从不刻意追求自身的存在,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无私地孕育万物。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当我们审视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将自身融入时代洪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
纵观全球企业发展史,有一家企业的转型历程尤为深刻地诠释了这一智慧。2014年,一位谦逊的印度裔工程师接掌了这家曾经辉煌的科技巨头。当时的公司内部官僚主义盛行,各部门各自为政,创新能力明显下滑。面对如此困境,这位新任领导者没有选择强势推行个人意志,而是以柔克刚,顺应数字化浪潮,提出了“赋能他人”的战略理念。
在他的引领下,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看似有悖常理的改革:主动削减核心部门的预算和权限,推行包容性设计理念,要求产品团队优先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将商业利益置于社会价值之后。这些决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在损害公司利益。然而,时间证明了这些举措的深远意义。通过放下对短期利益的执着,公司反而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出了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建立了更加崇高的品牌声誉。这种“不自生”的经营策略,使公司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市值实现了十倍增长,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
这位领导者的管理哲学与老子思想不谋而合:不过分强调企业自身的意志,而是顺应时代潮流,与外部环境和谐共处。正如一位著名管理学家所言:“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生存,而生存需要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这种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经营理念,正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老子进一步阐述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句话揭示了领导艺术的精髓: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反而能够赢得众人的尊重和拥护,自然而然地处于领导地位。这种以退为进、以舍为得的智慧,在古今中外的优秀领导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新加坡建国总理就是这一理念的杰出实践者。在建国初期,这个新兴国家资源匮乏,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位总理没有优先考虑个人权力,而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以身作则,坚持廉洁执政,主动降低工资标准,居住在普通公寓中。他曾说:“如果我要人民节俭,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这种“后其身”的领导风格,赢得了人民的深切信任,使新加坡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企业界,也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践行了这一理念。在创业初期,这位企业家就将公司股份大量分配给创始团队成员,自己只持有少数股份。他始终坚信:“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为团队创造机会,而不是为自己争取利益。”这种无私的领导方式,使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发展成为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头企业。这位企业家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后其身而身先”的现代管理智慧。
二:老子提出的“外其身而身存”,要求领导者超越个人得失,将自身融入更大的事业格局中。这种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境界,是现代领导者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科技界,有一位备受尊敬的企业家就是这样一位实践者。尽管是公司的创始人,他却仅持有少量股份,其余股份都由员工持有。在公司面临外部压力的艰难时期,这位企业家没有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公开表示:“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他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外其身”的宏大格局,使公司在逆境中愈发强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在其著作中深刻指出:“一个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段话可谓是对“外其身而身存”的现代诠释,揭示了超越自我与实现价值之间的深刻联系。
三:“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是《道德经》第七章的点睛之笔,也是老子思想中最具辩证智慧的论述。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无不希望提高团队士气,而团队的士气往往来自于领导者的身教胜于言传。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部分,不断寻求个人意志与企业整体意志的统一。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企业整体力量的支持,不断成长壮大。
同样的道理,卓越的管理者总是将个人利益置于企业整体利益之后。因为只有企业发展了,个人利益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世人都想处在他人之前,圣人却甘愿处在他人之后;世人都想成就自己的私利,圣人却想着超越自我、达到无私的境界。老子在本章中所阐述的无私与成其私的辩证关系,是承接上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而来的深层思考。
老子曾说:“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这就是说,越是帮助他人,自己就越充实;越是给予他人,自己就越丰富。因此,无私反而能够成就更大的私,无我反而能够成就更大的我。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能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世人往往执着于自我的见解和私利,有私心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就会受到局限;不能觉悟到这个身体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就不能超越自我而获得真正的存在。私心自用是劳苦身心、缩短生命的根本原因。
老子所说的“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领导者应该效法天地与圣人的无私包容之心,多帮助下属成长进步,这实际上也是在“成就自己的私利”,即成就领导者自己。管理者必须明白,个人利益的增长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处处强调个人意志,忽视企业整体意志;处处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员工就不会为企业努力工作。企业衰败了,管理者的利益也就失去了保障。
反之,如果管理者通过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将企业整体意志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就会在员工步调一致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企业发展了,功劳最大的自然是管理者。这就是通过无私而成就自己的道理,也是老子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生动体现。
(结束语)深入理解第七章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三个层层递进的境界:首先是通过“不自生”来实现“长生”的天地之道;其次是通过“后其身”来实现“身先”的圣人之道;最后是通过“无私”来实现“成其私”的辩证之道。这三个境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哲学体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这一智慧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战略规划上,企业应当超越短期利益,着眼于长期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需求;在组织管理上,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谦逊低调,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在文化建设上,企业应当培养无私奉献、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使员工能够超越小我,融入大我。
一位东方智者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好的领导者就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他们处在众人不愿处的位置,思考众人不愿思考的问题,因此最接近“道”的境界。他们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尤。
这种如水般的领导智慧,与老子第七章的思想一脉相承。它提醒现代领导者: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来自于权力和地位,而是来自于品德和智慧;不是来自于索取和占有,而是来自于付出和奉献;不是来自于张扬和自我标榜,而是来自于谦逊和低调。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老子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加速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领导者更需要深刻领悟“无私成私”的智慧,以天地为镜,以圣人为范,超越短期利益和个人得失,着眼于长期发展和社会价值。
那些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将这一智慧融入血脉之中。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但都遵循着同样的道理: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通过无私奉献来获得长远发展。
正如一位古代哲人所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现代企业领导者应当具备这样的胸怀和格局,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国家命运乃至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把握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和持续发展。
老子第七章的智慧,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长廊,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它告诉我们:天地之所以长存,是因为无私孕育万物;圣人之所以卓越,是因为甘居人后;领导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能够通过无私成就大私。这一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治国理政,也适用于企业管理;不仅适用于组织发展,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当我们真正领悟并践行这一智慧时,就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在无私奉献的同时获得长远发展。这或许就是老子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也是现代领导者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户世锋医生。校稿:穆志刚。
户世锋以上写于:郑州中怀堂骨科医院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